《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3篇】

时间:2018-05-07 03:21: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庞大的人口资源。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以及人口问题等相关内容。

一、中国的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占全球总人口的近20%。然而,由于中国的土地面积有限,导致人口密度较高,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约150人口,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中国人口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较为密集,而西部和北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这种不均衡的分布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致。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资源匮乏,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三、中国人口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但也面临着诸多人口问题。首先是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其次是人口流动问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但在城市中却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难。另外,中国还面临着性别比例失衡、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总之,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且严峻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个人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通过科学的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二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庞大的人口资源。本文将介绍中国人口的特点、人口政策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中国人口的特点

中国人口的特点主要包括人口众多、分布不均衡、老龄化趋势明显等。中国拥有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但也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和性别比例失衡等挑战。此外,中国的人口也呈现出城市化、流动性强等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二、中国的人口政策

为了应对人口问题,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自1979年开始实施,通过控制生育人口数量,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中国还实施了人口流动政策、老龄化政策等,以应对不同的人口问题。

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的人口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另一方面,老龄化问题和性别比例失衡等人口问题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中国需要通过调整人口政策、促进教育和就业等措施,实现人口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及个人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通过科学的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三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来自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本堂课中,主要采用先学后教的“三导式”(导学、导疑、导练)教学模式,即先利用学习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进行心要的学法指导后,学生围绕教材开始自学,并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教师从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精讲,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大部分学生会的少讲,学生不会的、重难点知识精讲,之后结合学习目标和板书进行小结全课;最后用一页16开的练习进行巩固。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大大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与增长情况,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概况。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

  四、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学习资料(每位学生一份)、

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中国人满为患的图片和漫画,问:学生以上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从而导入本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分发学习资料,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人口的数量、增长、产生问题及对策、分布概况等四点,记忆为主;技能与能力要求:学会看各种统计图表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复习读图的三步骤(图名、图例与注记、主图)

  ②要求: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小结本课]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

  [当堂巩固](10分钟左右)

  学生先独立完成巩固练习,之后对答案。因练习很基础,没有准备讲析的,但仍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学生提出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讲评。

  九、教后反思

  按此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且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精讲内容较多,导致上课节奏过于快,学生巩固练习时间偏少。此外,学生长时间自学或练习,上课气氛比较沉闷;且学生自学速度不一,常出现大部分学生已完成,在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况,上课时效性不高,下次可改用分散学、分散教的方式,即展示一个目标,指导学法后,学生针对这一目标的相关内容进行自学,再精讲这样的顺序展开教学,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