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安塞腰鼓【实用3篇】

时间:2019-05-02 01:13: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文章1: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其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安塞地区,是一种以腰部为发声部位的打击乐器。其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安塞腰鼓在演奏形式上多为群体合作,通常由数十人组成鼓队,齐心协力演奏出激昂有力的鼓声,给人以无穷的活力和激情。在演奏过程中,鼓手们会舞动身躯,配合节奏进行各种动作,场面热闹壮观,极具观赏性。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

除了音乐表演,安塞腰鼓还常常被用于庆典仪式、节日活动等场合。例如在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安塞腰鼓队往往会在村庄、广场等地方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群众观赏。这种传统民间表演形式,不仅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总的来说,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了解安塞腰鼓,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更能够体会到民间乐器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2:安塞腰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

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等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安塞腰鼓的相关知识,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听音辨乐、诗词赏析、演讲比赛等,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和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通过安排校园文艺表演、音乐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此外,安塞腰鼓的演奏形式以群体合作为主,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这也为学校开展集体活动、班级协作等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通过学习安塞腰鼓,学生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安塞腰鼓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案-安塞腰鼓 篇三

语文教案-安塞腰鼓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文章赞美了安塞腰鼓,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二、结构内容

本文在结构上较为鲜明,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这一部分首先概括描写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安塞腰鼓的响起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的一片……”,写安塞腰鼓演奏的阶段。这一部分可以再分为几层,这里运用了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好一个安塞腰鼓”,文中出现了四次,可以自然分为五层。第一层,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气势的壮阔和豪放;第二层,写鼓声,并且写与观者产生共鸣,突出这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第三层,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这力最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第四层,写舞姿,极赞安塞腰鼓所显示的力量之美;最后,写节奏,它是生命的渲泄、升华的体现,更使人产生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三部分即最后三个自然段,写鼓声的戛然而止。这一部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进入到安塞腰鼓所带进的心境、意境之中,突出了它的感染力之强。

三、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四、铿锵的节奏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五、关于抓住中心进行教学的建议

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一中心点,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要围绕生命的勃发来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和江南的议论,不要作无谓的争执。

六、指导学生诵读的教学建议

根据文章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读,以一组的学生为一单位,分角色读或分段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觉得读乐无穷。《安塞腰鼓》是篇铿锵激越的散文诗,可让小组先讨论,揣摩该如何表现文章激越、疾猛的节奏,然后要求每小组朗读一节,另让四组男生读四段构成排比的反复句。这样在无形中又形成了一种比较和竞争气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这篇散文有真情、有灵性,语句铿锵激越.是训练朗读能力的好材料。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分析讨沦达到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投影素质教育目标内容)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三、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

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李若冰《刘成章的散文风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的写作,人生的思考有所裨益。(可投影李若冰的评论)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语文

语文教案-安塞腰鼓【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