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教案【实用3篇】

时间:2017-05-03 05:28: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短文教案 篇一

主题: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则是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阅读的兴趣:

1. 榜样的力量:家长和老师可以成为孩子们的阅读榜样,让他们看到你们阅读的乐趣和收获。家里可以放置一些书籍,让孩子看到你们喜欢读书,并且可以跟他们分享你们的阅读经历。

2. 创建阅读环境:在家里或者学校里建立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比如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一个书架,让孩子有一个专门的地方可以安静地阅读书籍。

3. 多样化的阅读材料:除了故事书,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绘本、漫画、科普读物等不同类型的书籍,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

4. 阅读活动: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比如读书会、朗读比赛等,让孩子有机会与其他同龄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增加对阅读的兴趣。

5. 表扬和鼓励:当孩子展现出对阅读的兴趣和努力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短文教案 篇二

主题: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学习成功的关键,而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每个家长和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内容和目标等,让孩子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做什么,从而培养自律和计划性。

2. 督促和监督:家长和老师可以定期督促孩子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并且监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3. 鼓励和表扬: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自觉完成作业、专心听讲等,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4. 培养学习兴趣:除了学习任务,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有趣的学习资源,比如故事书、科普知识等,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乐趣。

5. 建立奖惩机制: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些奖惩机制,比如完成作业可以得到奖励,而拖延或懒散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和成长。

短文教案 篇三

短文两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短文两篇教案1

短文两篇教案,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10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短文两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2.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

  1.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检查预习

  遗骸(há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ánchá):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ě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漏洞。

  二、学习《恐龙无处不在》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交流后明确: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

  交流后明确:能解开。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5.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教师补充: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6.理清文章结构

  一、(1-1):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二、(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三、(15-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7.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8.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9.语言特点

  ①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见研讨与练习二。

  ②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③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8.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对我们的启示: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9.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短文两篇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20xx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飞入,由日、月 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

  --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

  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要求:语言流畅简洁

  4、老师点拨

  ......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上学期我们是否也学过类似的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爱莲说》中的莲、牡丹、菊,那里的莲象征的君子,牡丹-富贵者,菊-隐士,不也是周敦颐寄予自己人生追求一种方式吗?包括《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所以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成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中的语言魅力吧。

  六、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

  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捍卫本组的胜利?

  ......读懂了巴金的,我们不妨来看看前些日子,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

  七、文学思考:

  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成果的幻灯片,在过去的20xx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xx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

短文两篇教案4

  内容预览:

  18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板块结构大灭绝撞击说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4.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意。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2.涵泳品味法。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5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致密天衣无缝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篇目 项目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写作思路)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地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一天某个星球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炭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激三层浪而举一反三。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习了本文,同学们懂得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短文两篇教案5

  【教学目标】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行道树》。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堕落 点缀 自豪 冉冉 苦熬 贪婪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多姿多彩

  二、朗读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⑴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⑵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⑶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⑷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⑸ 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

  ⑴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⑵ 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⑶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⑷ 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⑸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关键词是“神圣”“痛苦”“深沉”。

  四、总结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第一次真好》。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看导语,默读《第一次真好》。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雏形 丰硕 稀疏 珍重 累累 低回 沉甸甸 眼巴巴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回味无穷 不可磨灭

  二、朗读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三、内容研讨

  1、学习方法引导:

  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

  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

  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

  2、合作研讨。

  ⑴ 文章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⑵ 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⑶ “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⑷ 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⑸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全班交流小结。

  四、语言应用

  1、 ,只是一种点缀。

  2、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

  3、 冉冉升起。

  4、一 硕大 的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5、 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6、 值得低回品味。

  7、 给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8、 玲珑剔透。

  9、第一次看到 ,但觉 。

  10、 使人回味无穷。

  11、愿你珍重 。

  五、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短文两篇教案6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追日》;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习资料: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②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三、拓展迁移。

  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两小儿辩日》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

  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①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划线的词:

  (1)庄子欲刺虎(想要)

  (2)馆竖子止之曰(劝阻)

  (3)两虎方且食牛(吃)

  (4)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声)

  (5)两虎果斗(果然)

  (6)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功效)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卞庄子认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短文两篇教案7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步骤

  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问题提得不正确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o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

  “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2)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佐证

短文两篇教案8

  教学目的

  1.理解两篇短文的寓意。

  2.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句义、文义。

  2.难点:

  (1)理解两篇短文的寓意。

  (2)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古今词义的变化。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辩斗(dou4)盘盂(yu2)沧沧凉凉(cang1)探汤(tang1)孰(shu2)汝(ru3)

  2.熟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入

  1.作品简介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于·汤问》,旧说是周朝列御寇作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花人忧天等,它们的含义深刻,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是目前较完备的注本。

  2.导语

  这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句子停顿)

  2.请学生看课文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附译文

  孔子往东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正午时离人远。”

  ~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凉丝丝的,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了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呵呵地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3.提问:两个小孩根据什么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

  讨论并归纳:一个小孩根据视觉,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孟一样小,说明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根据触觉,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了热水里一样热,说明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中午时离人近。

  4.提问:“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1)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写出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2)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5.提问:两小儿笑回:“熟为汝多知乎!”你认为两小儿的“笑”是什么奖?

  讨论并归纳:这“笑”丝毫没有讥笑、耻笑的意思,而是生动传神的刻画出两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是善意的笑。

  6.提问: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能否判断谁是谁非?

  讨论并归纳: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其大小也是相同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就是如此。同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的背景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就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由于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而大地辐射、对流也使中午的气温升高。

  四、小结

  1.古今词义汤古义:热水及其目中加探汤。

  今义:菜汤

  2.一词多义去离开一狼径去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故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问其故旧的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知了解人不知而温智慧孰为汝多知乎

  3.虚词以介词把可以为师矣介词因是以谓之“文”也介词用以刀劈狼首连词来以思连词用来盖以诱敌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4.省略句的翻译(1)省略主语。例:问其故。应补充主语;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2)省略量词。例:一儿以日初远。应补充量词: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3)省略状语。例:而日中时(去人)远也。应补充状语:而太阳正午时离太远。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及日中/则如盘盂。

  C.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D孰为/汝多知乎!

  (二)翻译下面的文盲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加探汤。

  第二课时

  乐羊子妻

  范晔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嗟来之食(jie1)机杼(zhu4)稽废时日(ji1)懿德(yi4)2.熟读课文,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乐羊子妻》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后汉书》为东汉纪传体历史著作,共120卷。其中本纪10卷,列传80卷,为南朝宋范晔所撰。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人。后汉书》是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东汉历史著作,进行归纳.总结,加以剪裁提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成一家,沿袭《史记民汉书》的体例写成。从内容到形式都超过了当时同类著作,人们将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成为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导语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委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和句子停顿)

  2.请学生看课文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儿。

  羊子曾经走路时,捡到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子。回到家里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里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何况拉到别人丢失的东西牟求私利以至玷污了自己的品行羊子十分惭愧,于是把金子扔到野外.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过了一年羊子回来了,妻跪起身子问他回来的原因,羊子说:"出门久了心里想家,没有别的事情。”

  妻子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布机前说;“这织物是从养蚕纺丝开始,再在织布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到一寸,一寸一寸不断地织,才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织物,就丧失了已有的成绩,白费时光。你做学问,应当每天学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用来成就美德;如果中途回来,跟割断这织物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又回去修完自己的学业。

  3.这篇短文写了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归纳这两件事的内容。

  讨论并归纳:

  (1)第一件事:批评乐羊子行路拾遗的错误。

  (2)第H件事:批评乐羊子中途废学的错误。

  4.提问;乐羊子委如何规劝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错误?

  讨论并归纳:乐羊子委不但不收丈夫抬来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说服丈夫,进一步指出因贪小利而失大节的危害,使乐羊子非常惭愧,知错就改并远寻师学。

  5.提问:乐羊子委如何规劝丈夫改正中途废学的错误?

  讨论并归纳:乐羊子妻“引刀趁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说明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归结到“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妻子这番借织物来讲道理的话,使乐羊子深受感动,最后“算还终业”。

  6.提问: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乐羊子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表现乐羊子妻高洁的品德和才识过人。

  7.提问:这两个故事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太贵有志,学贵有恒”等。(答案不限)。

  四、小结

  1·一词多义:行行走羊子尝行路品行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外出久行怀思2.虚词其:代词,指代人、事。

  其指自己日知其所亡指回来的妻跪问其故指她的羊子感其言

  3.判断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

  4.被动句。

  羊子感其言。

  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羊子尝行路()2.乃捐金于野。3.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4.稽废时日5

  日知其所亡()6.以就懿德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2.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3.夫子积学,当“田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三)填空:

  1.孔子不能决,表明他____的态度,也说明_的道理。

  2《乐羊子妻》叙述乐羊子妻批评丈夫的错误和的错误,表现她

短文两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 教学重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 教学方法

  导学法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 课前准备

  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2、了解巴金的创作

  3、了解历史背景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 全班齐读

  (二) 整体感知

  1、 作者为什么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去赞美飞蛾和怀念夸父呢?从文章可找到答案吗?

  2、我们该如何理解文中“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请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想法。

  (三)探究

  1、题目是《日》,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是赞赏他

  们。这与太阳有关系吗?

  2、 本文的月亮给我们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冷。

  3、既然“月的光是死的光”,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蛾奔月”的传说?(对照《日》比较)

  (四)拓展延伸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短文两篇教案10

  一、《马说》谋篇立意

  《马说》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二、《马说》结构内容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千里马常有”,而“执策”的庸人却曰:“天下天马!”这强烈的对比,是一个极大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三、《马说》.写作特点

  1.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2.清晰的条理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四、《马说》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马,却只能屈辱于低贱的手中,(和其他的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为千里马。

  能够跑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谷类,喂马的人却不懂得以千里马(的食量)而去喂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都无法显露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是真不识好马啊。

  五、《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谋篇立意

  韩愈在这篇赠言中,既对董邵南不得志的遭遇予以深切的同情,又以诚挚的感情,殷切的希望,对董邵南提出忠告。以“董生勉乎哉”的微辞,劝他到叛变未息、割据剧烈的河北之后,要提高警惕,不要走入歧途。并让他到河北后,要以忠臣望诸君和义士高渐离等为榜样,劝其主和其他豪杰之士归顺唐朝。固然,这是劝告董邵南的赠言,但文中也明显的表现韩愈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儒家“大一统”的思想。

  六、《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结构内容

  文章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愿和劝勉。

  第1段,写董邵南在京城不得志,往游燕赵之地,一定会有所遇合,鼓励友人努力。

  第2段,写古往今来风俗移易,社会环境变化了,燕赵之行也可能没有什么结果,友人应有思想准备。

  第3段,嘱托友人替自己凭吊望诸君墓,并向燕赵豪侠之士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为国效力吧!隐有劝友人不要离开京城之意。

  七、《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写作特点

  1.多用典故,引经据典,如“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指荆轲、高渐离之类的风尘豪侠;其次还有“望诸君”、“屠狗者”。

  2.跌宕起伏,含蓄婉转,作者先对友人的举动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后笔峰一转,以朋友的身份规劝他去河北之后能劝说河北豪杰效力于朝廷,.写作意图跃然纸上。

  3.韩愈写这篇文章,能因事立意,在较短的篇幅里,表达了充实而完整的思想内容。在赠序这种文体上,脱前人窠臼,颇有独到之处,劝告之意鲜明,语言含蓄、深微屈曲,文笔畅快简洁。

  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译文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 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 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 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阶段,二是师生梳理问题, 解答问题阶段。注意事项:一是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耐心 听取学生的发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 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 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 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 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题 “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 字;一种是蹭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 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

  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 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 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 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 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说:豆.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 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

  必须等最后一组完成了初读任务后,才可宣布转入下一步讨论。又如下词语、句子要讨论清 楚:《马说》:骈死、槽枥、称、食、石、才美、外见、道、等、策、材、呜、临;是、 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考”。《送董 邵南游河北序》:燕、举、适、兹、勉、遇、强、与、易、卜、吊、谢、仕;之、于、其、 哉、苟、者、乎、恶、以、然、为、复;“夫以子之不遇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3理 清两篇文章的思路:《马说》第1、2两句是作者的观点,意思是说世上本来常有千里马,但 是因为缺少伯乐,无人识得它,千里马也就不被当成千里马了。作者重点不是论述千里马与 伯乐的关系,而是感慨千里马在府限值耳的奴隶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围绕这一点 展开论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复杂,思路不易梳理,对学生讨论要求不 宜过高。文章第1段对董邵南的行动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韩愈表示了劝阻之 意,末段要 求其“吊”和“现”,劝其好自为之。

  学生能说到同情和劝阻的意思即可。) 2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见解主张, 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作法是:小结初读之后,提出进一步精读的任务。具体任务是:《马说》中的“千里 马”“伯乐”

  “奴隶人”各捐的是什么?作者见解是什么了主张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

短文教案【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