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诗文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 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
    至人达机兆,高揖九州伯。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探元入窅默,观化游无垠。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蹇臣。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参考资料: 1、李白.李太白集:中华书局,1997
  • 译文
    岑公是相门之子,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
    世代都有腾飞的巨龙,中台级别的就有三人。
    至人发达自有先兆,举手高揖九州伯,却不愿意为臣。
    无可奈何在天地直间,成为隐沦客。
    大道贵在深得全真,飞龙有时也潜辉幽卧。
    不妨趁此时探讨宇宙人生奥秘,观化神游在无垠的宇宙之中。
    光武帝拥有天下以后,严子陵作为他的老朋友,不愿意为臣。
    虽然登上光武帝在洛阳的宫殿,也不愿意放弃巢由样的隐士身份。
    我也曾经谢辞过明主,如今自称傲慢而穷困之臣。
    登高而思万古,真想与仙人广成子为邻。
    鲁仲连为朋友能蹈海而死,难道他会接受赏赐,我还山以后就不屑再去官场问津了。
    西风来了,我会像晋朝的宰相王导一样摇扇遮鼻,不愿意沾上官场的半点气息。

    注释
    征君:隐居不应朝廷征聘的人。
    相门子:征君盖与诗人岑参同族,故云。岑参《感旧赋序》:“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
    安石:东晋谢安,字安石。
    奕世:累世。
    夔龙:传说舜时的两位贤臣。
    中台:星名,三台(上台、中台、下台)之一。古谓三公上应三台。
    拆:通“坼”,分开,裂开。
    机兆:事机的先兆。
    揖:揖而不拜。
    九州伯:九州之长官。句指隐而不仕。
    潜辉:藏辉。
    邻:全诗校:“一作鳞。”
    元:同“玄”。窅默:幽深难测。
    无垠:无形状之貌。
    光武:用严光事。
    偃蹇:傲世之意。
    广成:即广成子。
    蹈海:用鲁仲连事。
    西来:全诗校”一作终期“。
    元规尘:晋庾亮字元规。此以“元规尘”喻权臣之盛气凌人。

    参考资料: 1、李白.李太白集:中华书局,1997
  •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参考资料: 1、张福庆.试论李白诗歌悲剧性的特殊审美涵义:北京外交学院中文系,2001-05
  •   李白被赶出长安,心情无限激愤和失望。但又看不见别的出路,因而也更加苦闷。在这首送岑征君归隐的诗里,这激愤、失望,苦闷的心情一齐迸发出来,化为对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控诉和同黑暗政治现实决裂的誓言。

      第一部分(1~4句)是写岑征君是相门之子,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以腾飞的巨龙比喻岑征君卓越的才能,充分体现了他创作方法上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第二部分(5~12句)是写送别岑征君当时的情景和想象岑征君归隐鸣皋山的原因。诗中写岑征君有卓越的才能,但竟不容于世,反衬了现实的黑暗。征君归隐鸣皋山虽是无可奈何之举,但隐居生活非常的幽深凄清、恬淡纯净,同权贵专权,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对立的。无论是送别的情景,还是想象中的隐居生活又都表现了诗人极为苦闷的心情。

      第三部分(13~20句),诗中描述的君主是封建时代谦恭下士的帝王的典范;而贤士又都是性格傲岸、蔑视权贵的典型。李白在诗中徵引这些古人的典故,用意无非是两个,一是提出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借以批评唐玄宗的“轻士”;二是表明自己平交帝王的态度,决不以牺牲人格来换取功名。李白的这种追求人格价值的理想,产生在盛唐政治开明的社会历史土壤中,受到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的培养和滋育,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富有人格价值、值得布衣寒士骄傲的人生追求。

      到了第四部分(21~24句),诗人则把满腔激愤,失望和苦闷的心情,写成了痛快淋漓的揭露与斥责。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统治下,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政治。诗人表示,再也不能在这个黑暗的现实里呆下去了。这里,他又是用否定一切现实生活,以消极归隐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反抗的,当然反映了他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参考资料: 1、张福庆.试论李白诗歌悲剧性的特殊审美涵义:北京外交学院中文系,2001-05
唐代的其他诗人
  • 张锡 张锡,张文琮子,贝州武城人。则天时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先是,姊子李峤知政事,锡拜官,而峤罢相出为国子祭酒,舅甥相代为相,时人荣之。锡与郑杲俱知天官选事,坐赃,则天将斩之以徇,临刑而特赦之中宗时,累迁工部尚书,兼修国史,寻令于东都留守。中宗崩,韦庶人临朝,诏锡与刑部尚书裴谈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出为绛州刺史。累封平原郡公,以年老致仕而卒。
  • 罗衮 [约公元九oo年前后在世]字子制,临邛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光化末前后在世。大顺中,(公元八九一年左右)历左拾遗、起居郎。仕梁为礼部员外郎。时梁太祖拜罗隐为夕郎,不就,衮作诗劝勉,有"谗书虽盛一名休"之句。衮著有诗集二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韩仪 韩仪(839—?),字羽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韩瞻长子,韩偓兄。出身官宦世家。唐末以翰林学士为御史中丞,朱温篡唐,以不附朱全忠贬为棣州司马。诗一首。
  • 郭正一 郭正一,字不详,定州鼓城人,郡望系出中山。(《旧唐书》作彭城人。此从《新唐书》),生年不详,卒于唐睿宗永昌元年(补疑年录及历代名人年谱作生于周建德元年,卒于唐永徽四年,年八十二岁,不确。此从中国文学者生卒考及参《旧唐书》本传)少以文辞称。贞观时,由进士历弘文馆学士。永淳中,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颍川县男。执政颇久,明习故事,文辞诏敕,多出其手。武后称制,罢为国子祭洒。出检校陕州刺史,为周兴所诬构,被杀。
  • 席豫 席豫(680年-748年),字建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北周昌州刺史席固七世孙。长安年间,席豫应试学兼流略、词擅文场科,考中上等,因父丧没有出仕。太极元年(712年)又考中手笔俊拔科。补授襄邑尉。开元二年(714年)考中贤良方正科,任阳翟尉。因观察使推荐迁任监察御史,出任乐寿令。后官授大理丞,升任考功员外郎,进退人才公正。又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年(732年)出任郑州刺史。次年(733年)经过韩休举荐召入朝廷任吏部侍郎。天宝六年(747年),进位礼部尚书,多次封至襄阳县子。天宝七年(748年)去世,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