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08-409
  • 译文
    月亮化为五条白龙,飞上了九重云天。
    范阳叛军如胡地黄沙飞离北海,闪电一般横扫洛阳。
    胡虏的箭雨一般射向宫阙,皇帝的车驾逃往四川。
    英明的王子秉受朝廷的谋划,执掌兵权靖清南边。
    军旗漫卷,如大海波涛;武器森列,似江上的云烟。
    一人指挥百万大军,张弛聚散,号令森严。
    御史台来了众多英贤,在南方水国,举起了军旗。
    绣衣御史宴集一起,杰出的永王借给楼船。
    好似登上黄金台,谒见紫霞中的神仙。
    我藏身于茅屋里面,不问世事四十年。
    岂知隐居草泽的人,腰里有着锋利的龙泉;
    一剑挥去,劈开浮云,发誓要扫清幽燕。
    如今很想与诸位御史.静心讨论金匮兵书。
    大家都感谢王子的恩德,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所希望的是平定叛乱,功成身退,追随鲁仲连。

    注释
    “月化”句:《十六国春秋·后燕录》载,后燕慕容熙建始无年,太史丞梁延年梦月化为五白龙。梦中占之曰:“月,臣也;龙,君也。月化为龙,当有臣为君。”比喻安禄山称帝。
    皇舆:皇帝坐的车,代指唐玄宗。播迁:流亡。
    英王:指水王李璘。庙略:指朝廷的谋划。
    秉钺:持斧,借指执掌兵权。
    霜台:御史台,御史职司纠弹,严肃如霜,故名。此处借以赞美永王幕府诸侍御。
    戎旃(zhān):军旗。奉戎旃,谓参加永王军队。
    绣服:指传御。
    天人:才能杰出者,谓永王璘。
    黄金台: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甫。战国时,燕昭王筑此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
    编蓬:编结蓬草以为门户,喻平民居处。
    冥机:息机,不问世事。
    龙泉:即龙渊,古代传说中著名铸工欧冶子干将所造的利剑。
    决:劈开。《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幽燕:今北京市、河北北部以及辽宁西部一带,是安禄山的根据地。
    众匮篇:兵书名。《隋书·经籍志》有《太公金匮》二卷。
    旄头:即昂宿,胡星。旄头灭,指平定安史之乱。
    鲁连:即战国时鲁仲连。曾为赵国退秦军,事后不受赵国赏赐,功成身退。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08-409
  •   此诗是至德二载(公元757)二月以前在永王璘水军中所作。在这期间,诗人没有留下更多的有关诗文,除《致贾少公书》之外,仅有《永王东巡歌》、《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及本篇三首诗。

    参考资料: 1、刘忆萱 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353-357 2、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08:218
  •   奚禄诒日本篇:“首序禄山之乱,次入永王,次入诸侍御,次自序,末勉诸公以报国。”正道出了全诗的结构及其主题。

      开头六句叙写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及其叛乱的主要过程。其中“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虏箭雨官阙”等句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皇舆播迁”四字则道出了唐王朝腐败,不堪叛军一击的可悲情况。诗句间诗人的爱憎感情是很鲜明的。

      接下六句叙写永王承朝廷委任,率军南下的情景。“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两句,是描写永王的旌旗舒卷有如海涛,武器罗列有如江烟的雄壮气势。“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两句是对永王璘的热情赞美。

      再下六句赞扬诸侍御才华出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赴宴会“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的畅快心情。

      再下六句是抒写自已的爱国之志。表明他尽管是一个“草间人”,但是他的腰下却有“龙泉”宝剑,意在强调自己有非凡的才干,“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两句是紧承上面四句,作一收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愿为国家平定叛乱的雄心壮志。这几句写得词情慷慨,意气挥放。

      最后六句勉励四座诸公要齐心协力,不惜微躯,尽力报国。这几句既是勉励大家,也是激励自己,所以最后又归结到自身上来,表明自己平素所怀的功成身退的理想。全诗共分五层,每六句一转,结构井然,气韵流动,有力地抒发了爱国的豪情。诗中先叙安史之乱,次述永王的率军平乱;再次赞美诸侍御的清正严明;最后表明自己渴望为平定叛乱贡献出一切力量,并勉励大家尽力报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参考资料: 1、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08:218
唐代的其他诗人
  • 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籍贯存在争议,主要有五种说法: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说、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广西容县)说。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
  •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
  • 李憕 李憕,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生年不详,卒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其父李希倩,中宗神龙初年任右台监察御史。张说为并州长史太平军大使时,引憕常在幕下。后为宇文融判官,括田课最。迁监察御史,历给事中,河南少尹。天宝初,出为清河太守,改尚书右丞、京兆尹。转光禄卿、东都留守,迁礼部尚书。安禄山陷长安,遇害。赠司徒,谥忠烈。
  • 朱休 剑南(今四川成都一带)人。宪宗至文宗时在世。以能赋有名于太学。归剑南时,贾岛作诗相送。事迹据《长江集》卷八《送朱休归剑南》考知。《全唐诗》存诗1首。
  • 阎立本 阎立本(约601年~673年),唐代画家,官至宰相,汉族,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孙。其父是石保县公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其母是北周武帝之女清都公主。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