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音乐《童谣》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19-08-08 09:32: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二年级下册音乐《童谣》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听懂、唱出《童谣》中的歌曲。

2. 学生能够正确演唱《童谣》中的歌曲,并能够跟着音乐节奏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3.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内容。

4.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乐器伴奏歌曲,培养其音乐感知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童谣》歌曲录音或视频资源。

2. 简单的舞蹈动作设计。

3. 小型乐器如手鼓、小铃铛等。

教学过程:

1. 听音乐:播放《童谣》的音乐,让学生先闭上眼睛,倾听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感受音乐的情感。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学唱歌曲,注意发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舞蹈动作:设计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相应动作,增加歌曲的趣味性。

4. 表达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表达的情感,引导他们理解歌曲中的故事和情感。

5. 乐器伴奏:分组让学生用小型乐器伴奏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其音乐感知和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唱歌、跳舞和乐器伴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表达能力。

二年级下册音乐《童谣》教案 篇二

《童谣》是二年级下册音乐课程中的一首经典歌曲,具有简单易唱、朗朗上口的特点,适合小学生学唱。本节课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全面感知和理解歌曲,培养其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 歌曲欣赏:播放《童谣》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倾听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2. 歌曲学唱: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学唱歌曲,注意发音和节奏的准确性,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整体结构。

3. 舞蹈动作:设计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相应动作,增加歌曲的趣味性。

4. 表达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引导他们理解歌曲中的故事和情感。

5. 乐器伴奏:分组让学生用小型乐器如手鼓、小铃铛等伴奏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唱《童谣》这首经典歌曲,还能够通过舞蹈动作、情感表达和乐器伴奏等形式,全面感知和理解歌曲,培养其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希望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能够享受音乐、感悟音乐,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年级下册音乐《童谣》教案 篇三

  第1课

  教学内容:

  1、歌曲:《童谣》学唱

  2、综合训练2

  教学目标:采用以听唱为主的方法学习本课歌曲(一个降号的调),继续加强“流动的DO的首调概念。

  通过实践和比较,进一步感受2/4、3/4、4/4三种拍号的节拍特点。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感受2/4、3/4、4/4三种拍号的节拍特点。

  教学手段: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综合训练1

  1、教师请学生说出2/4、3/4、4/4的含义以及强弱规律。

  2、把全班分为三组,分别按拍号和节奏口读音节,要突出强拍上的重音。

  3、三个声部依次进入,最后构成三个声部。

  各组派一个人为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各拍号的节奏。(教师订正)

  三、学唱歌曲:

  1、导入:

  请学生唱出小时候所唱的童谣,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童谣》

  2、听录音范唱,请同学们跟着哼一哼。

  3、教师视唱曲谱,请学生说说DO的位置在那?(这就是一个降号的调,我们以后会学到,DO在五线谱上是可以流动的)

  4、集体视唱曲谱。

  5、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跟琴演唱歌曲《童谣》

  四、听音乐下课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2课

  教学内容:

  1、歌曲:《童谣》歌曲处理

  2、综合训练2

  3、欣赏:天黑黑

  教学目标:

感受“童谣“这类民歌质朴、稚气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

  教学手段: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歌曲处理:

  1、集体演唱歌曲《童谣》

  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力度、速度、情绪演唱。

  按讨论的练唱

  2、教师指导:

  歌曲旋律平稳流畅、节奏宽松,唱时要做到气息均匀、连贯,不要有过多的强弱变化。(练唱)

  三、综合训练

  1、教师将书上的两条旋律分别弹一弹。

  2、教师随便弹奏其中一条,请学生说出教师弹奏的是哪一条?

  四、欣赏:天黑黑

  1、导入:我们学唱了一首《童谣》,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童声合唱。

  教师介绍《天黑黑》:《天黑黑》是一首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歌。虽为童谣,但深受人们喜爱,被大人、小孩广为传唱。

  2、初听乐曲,请学生跟琴唱一唱。

  3、复听,请学生说说这首歌曲讲了什么?

  4、完整复听,完成听听想想。

  听音乐下课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二年级下册音乐《童谣》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说唱童谣,并感受童谣所表现的快乐情感。

  2、回忆外婆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知道她是爱自己的。

  3、表达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乐意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

  活动准备:

  积木搭成的桥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你喜欢你的外婆吗?你平时是怎样去外婆家的?去外婆家时带了些什么礼物?

  2、小结:外婆因为年纪大了,走路不方便,所以我们要经常去看外婆。外婆很关心你们,很爱你们,你们也爱自己的外婆。

  二、幼儿欣赏教师朗诵童谣,初步了解童谣内容。

  提问:

  (1)童谣里说了些什么?

  (2)小宝宝是怎样去外婆家的?

  (3)小宝宝送给外婆什么礼物?外婆夸我是什么宝宝?

  三、引导幼儿观看用积木搭成的桥,帮助幼儿理解童谣内容。

  提问:

  (1)去外婆家要经过什么桥?帮助幼儿理解词语:外婆桥。

  (2)外婆为什么要夸她是好宝宝?

  (3)你喜欢她吗?

  (4)童谣里的宝宝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四、师生一起朗诵童谣《摇呀摇》。

  五、学唱童谣。

  (1)教师按2/4拍的节奏边拍边范唱童谣。

  (2)幼儿和教师一起一边拍手一边唱童谣。

  六、幼儿学习并有感情地说唱童谣,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歌唱,表达热爱外婆的情感。

  教师再次唱童谣。鼓励幼儿跟唱,并组织幼儿讨论: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启发幼儿平时有好吃的要先给长辈,遇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做个有礼貌的小朋友。

  附:童谣

  摇到外婆桥

  摇呀摇,摇呀摇,

  摇 到 外 婆 桥,

  糖一包,果一包,

  外婆夸我好宝宝。

二年级下册音乐《童谣》教案 篇五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挖掘已有的课程资源,学习传统的、流传在民间的歌谣、童谣,使学生了解相热爱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体验蕴涵在童谣里的朴实、善良、纯真的情感。通过演唱、表演童谣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享受到美的愉悦。

  (二)具体要求

  1、了解什么是童谣。介绍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童谣,感受童谣与方言和音乐的紧密结合。

  2、通过童谣说唱、做音乐游戏等活动,体验童谣申蕴涵的乐趣,用打击乐器为童谣说唱伴奏。

  3、按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说、唱童谣,用形体动作即兴表演。

  4、组织学生边做游戏边唱童谣,并鼓励学生自编童谣。

  教学准备:

  1、蜗牛的图片或幻灯片、头饰(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成、沙和尚等)、小板凳皮筋儿、小花篮。

  2、打击乐器:碰铃、三角铁、双响筒、木鱼、响板、小堂鼓和铃鼓等。自制的打击乐器:能敲响的木板、玻璃瓶、碗、碟、筷子、小棍儿等。

  3、音带、录音机,写有童谣歌词的大歌片。

  4、节奏卡片

  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由歌曲《水牛儿》,欣赏《蜻蜒你来吧》《编花篮》活动课《小老鼠上灯台》《打花巴掌》组成。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童谣进行编写。

  童谣指有韵的诗歌形式的儿童故事,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童谣与儿歌都是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小调范畴。童谣是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与儿歌合称为儿童歌谣,大多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形式活泼、用辞简练、韵律响亮,有儿童自编的也有成年人的拟作。

  (二)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用自然、亲切的歌声演唱童谣,可以加入游戏或简单的集体舞如《编花篮》。让学生感受、了解演唱童谣的快乐。在自制打击乐器的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去找一找、敲一敲,开发想象力,多渠道地创作自制打击乐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水牛儿》。

  2、音乐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水牛儿》,使学生初步了解童谣的来历。

  2、欣赏《蜻蜒你来吧》,学习巩固后十六分节奏。并进一步体会童谣中所蕴涵的表现孩童们的天真与快乐心情。

  3、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及弱起小节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唱歌《水牛儿》

  1、让学生们说一说平时喜爱的游戏,做游戏的时候嘴里念的是什么?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围着蜗牛说着歌谣:蜗搂蜗搂牛,先出角,后出头。

  2、介绍蜗牛。拿出图片或幻灯。听一听北京的孩子是怎样唱《水牛儿》歌谣的。

  3、将有北京方言特点的发音做介绍。如:花(儿)、牛(儿)、头(儿)、莆(儿)、蔓(儿)、菜(儿)、篙(hao)、莴苣(woju)。

  4、听录音,引导学生用北京方言说歌词,附点四分音符可以在说歌词的时候自然学会。

  5、反复学唱,注意五个乐句的变化和休止符的准确。

  6、巩固。

  二、欣赏山东谣《蜻蜒你来吧》

  1、

介绍什么是童谣。

  刚才学过的《水牛儿》是孩子们玩耍的时候对蜗牛说的话。好似蜗牛能听懂孩子们的语言,会先伸出角后再伸出头。现在我们听一听山东的小朋友对靖蜒说什么呢?

  2、边拍手边按节奏说歌词。可以采用二部卡农的形式。

  3、说歌谣的声音渐渐变弱。只有拍节奏的声音。

  4、复听《蜻蜒你来吧》。

  学生可以小声随录音学唱。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自然掌握后十六分节奏。拍手和用打击乐器都可以。

  随笔:初步了解童谣的来历。学生掌握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及弱起小节的唱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编花篮》;音乐游戏。

  2、欣赏河南民歌《编花篮》。

  教学目标

  1、通过儿童传统游戏激发学生创编童谣的欲望。随音乐跳《编花篮》。

  2、欣赏河南民歌《编花篮》,感受歌曲中活泼、欢快的气氛。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童谣《水牛儿》,听唱《蜻蜒你来吧》。

  2、欣赏河南民歌《编花篮》。介绍《编花篮》的歌词大意,按节奏说歌词。3、初听。感受歌中的欢乐气氛。复听。小声随唱。

  4、可以分成小组表演。有《水牛儿》《蜻蜒你来吧》《编花篮》。

  分组可以按男同学或女同学分组。也可以各种表演形式分组。有舞蹈、打击乐、情景表演组等。

  5、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分成小组。三、四或六个人一组。围成二个小圆圈,每个人的右腿伸出,和另一个人的右腿交叉勾在一起,编成"花篮"形状。开始时,可让其他同学扶持一下。跳一下,说一句歌谣: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小兰。

  6、鼓励学生自己创编动作再表演。鼓励学生自编短小童谣。让学生明白歌谣的产生就是在孩子们玩耍中随口唱(说)的短小儿歌,容易记忆,是受孩子们欢迎的一种歌曲体裁。

  7、布置下一课作业。自己制作打击乐器并带到课上来。

  随笔:学生能随音乐跳《编花篮》。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小老鼠上灯台》。

  2、制作打击乐器。

  3、活动《小老鼠上灯台》。

  教学目标

  1、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己制作打击乐器。并根据音的长短、音色的不同,按声部敲击。

  2、在唱、念歌谣中巩固十六分节奏的学习。复习后十六分节奏、附点四分音符。训练学生的合奏能力。

  教学过程

  1、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教师选用一首欢快的乐曲学生随音乐敲击。

  2、师可以引导:这样的敲击有些简单与枯燥。我们加上会说的歌谣或歌曲再试一次。

  3、学生可以复习一年级时就已经学会的《唐僧骑马咚得咚》教师引导后十六分音符的敲击。

  4、按学生的打击乐器分出长音组与短音组。按声部敲击。

  5、教师可以再说一个歌谣:并可用说、跺脚、拍手的方法。

  最后只有节奏的敲击声音。

  提出十六分节奏的敲击。

  6《小老鼠上灯台》

  全体同学一起说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将“叽哩咕鲁”说得均匀。

  用打击乐器伴奏。

  7、听录音学唱《小老鼠上灯台》。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伴奏,并加上动作表演。

  8、分组将几首儿歌(八小节),一起以轮说、轮奏、合奏的形式表演。如《打麦歌》和《小老鼠上灯台》《蜻蜒你来吧》。

  9布置下一课作业。回家找一找有关的歌谣、儿歌资料,可以问老人、大人,有关童谣演唱的录音带、书、歌曲都可以。

  随笔:学生自制打击乐。根据音的长短、音色的不同,按声部敲击。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打花巴掌》,活动《童谣说唱会》。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说(唱)儿歌。在学习《打花巴掌》时,让学生体验换一种方式说童谣唱儿歌。聆听几首外国的童谣。

  2、以童谣说唱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教学过程

  1、这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建议在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将前几课所学的童谣用各种形式表演。

  2、介绍拍手说歌谣。

  播放《打花巴掌》录音,带领学生边说边拍,两人一组,面对面。前半拍自己拍,后半拍对拍。

  3、随音乐说歌词。唱一唱,拍一拍。可以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方式拍手。

  4、启发学生自己再编出《打花巴掌》的歌词。

  5、注意《打花巴掌》中“呔”的发音为dai。

  6、学生编歌词每一段只有一句话。

  如:打花巴掌呔,一月一,X X X X I X X X

  冬 天到了 穿棉衣

  7、《童谣说唱会》

  (1)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将自己所知道的童谣唱一唱、说一说。其他组的同学可以用拍手、拍腿、跺脚,或用打击乐器伴奏。

  (2)教师要鼓励积极找寻童谣、创编童谣的学生。保护好他们的每一个想法。

  (3)教师引导学生将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再做一做、玩一玩。将本单元的歌曲以各种形式表演。

  (4)教师可以将本单元参考资料中的英国童谣、日本童谣等介绍给学生。

  (5)启发学生总结:你知道的童谣。什么是童谣(歌曲体裁之一)。以后在生活中注意积累,注意观察,音乐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紧密相连的。

  引导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二年级下册音乐《童谣》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四季童谣》,感受四季的不同景象。

  2.尝试用记忆歌词的方法练唱,并用活泼、愉快的情绪演唱。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课件《四季童谣》。

  活动过程:

  一、春夏秋冬。

  教师点击【四季图片】中的"春"、"夏"、"秋"、"冬", 逐幅出示每个季节的图片,幼儿欣赏,并说说自己看到的内容。

  二、理解并学念歌词《四季童谣》

  1.教师:想听听歌曲《四季童谣》里是怎样唱春夏秋冬的么?

  教师播放【歌曲欣赏】,幼儿欣赏歌曲《四季童谣》。

  2.教师播放【歌词欣赏】,教师说歌词,幼儿边看课件边跟着念。念的时候声音要活泼,有节奏。可以先分小节念,熟悉后再合起来,整首歌词一起念。

  三、学唱歌曲:《四季童谣》

  1.教师播放【歌曲欣赏】,幼儿欣赏。

  2.教师清唱,幼儿学唱。分段教唱完之后,再把整首歌连起来教唱一遍。

  3.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可弹琴伴奏,也可播放课件让幼儿跟唱。

  4.幼儿熟悉歌曲后,教师可提唱歌时情绪上的要求,要求幼儿用活泼、愉快的声音演唱。

  四、小合唱。

  幼儿自由结伴,分组上来演唱歌曲《四季童谣》。

  教学反思:

  《四季童谣》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歌中出现了一幅幅生动而饶有情趣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儿童们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心情。歌曲中切分音的运用使得曲调富有跳跃,把孩子们在春风中放风筝,秋天里打枣摘苹果的情境描绘得栩栩如生。旋律呈现起伏,抒情而又欢乐,后端紧凑、重复的音乐更增添了玩耍、逗乐、滑雪时的欢乐情绪。歌曲旋律清新明朗、天真活泼,歌词内容富于童趣,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歌曲中似乎融合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在空中久久回荡,在我耳边时时响起……

二年级下册音乐《童谣》教案(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