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2(通用3篇)

时间:2017-09-05 05:44: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琵琶行》教案2 篇一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描绘了一个悲凉动人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首先,我们可以从《琵琶行》的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沧桑和悲凉。诗中描述了一个流浪女子手持琵琶,孤独地演奏着悲伤的曲子,令人感到无限的凄凉和心酸。通过分析诗中所展现的景象和情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分析《琵琶行》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脉络。诗歌以“浔阳江头夜送客”为开头,通过描写送别的情景引出了主人公的流浪经历;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为结尾,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奈。在这个结构的安排下,整首诗既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情节,又有深刻的情感抒发,使人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悲哀和唏嘘。

最后,我们还可以分析《琵琶行》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之美。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意蕴深远。通过欣赏诗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韵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琵琶行》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诗歌,教师可以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使他们在欣赏和创作诗歌方面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提升。

《琵琶行》教案2 篇二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悲凉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于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来源和意义。白居易在唐代曾历任宰相和翰林学士等要职,但由于遭受政治打击而被贬谪江南,生活备受困苦和折磨。《琵琶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而成,诗中所表现的孤寂和苦闷正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通过介绍诗歌的背景,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来源和表现手法,增加对诗歌的共鸣和感悟。

其次,我们可以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文学风格。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而著称,被誉为“诗中之圣”。在生平遭遇的挫折和磨难中,他以豁达的心态和文学的激情,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被后人传颂不衰。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诗歌的作者和背景,增加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总的来说,《琵琶行》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诗歌,通过教学分析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使他们在诗歌欣赏和创作方面有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琵琶行》教案2 篇三

《琵琶行》教案2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2.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2.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音乐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至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出身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慧,苦学文,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飘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29岁中进士,37岁任左遗射,作谏官。他抱着"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与此同时,他又于"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

代表的许多"讽喻诗"。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贬谪后的第二年秋天。其后升任忠州刺史、杭州太守、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晚年政治热情减退,"独善其身"成为主流思想,诗歌创作也失去了前期那样的`战斗力。

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享《唐吉癸签》中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诵读

1、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2、学生默读全诗,找出与小序内容对应的部分并朗读,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四、鉴赏

1.音乐描写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明确:A明喻:a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骤b小弦切切如私语--细轻委婉c四弦一声如裂帛--强音收束

B暗喻:a大珠小珠落玉盘--轻脆圆润b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c幽咽泉流冰下难--阻塞不畅d冰泉冷涩弦凝绝--低沉停滞e银瓶乍破水浆迸--突然爆发f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平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样。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思考2:琵琶女为何能演奏得这样好,对乐曲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明确:师出名门: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传奇身世: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若市--独守空船;昔日欢笑--今日心酸。(一个人历经了艰难坎坷,体验了时世沧桑,饱尝了世态炎凉,那么,他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对时世人情的理解,才回更准确更深刻。)

思考3:诗人为何能对琵琶女的演奏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明确:用诗人的话来回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明确: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3.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全诗共有四处景物描写:第一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烘托秋风瑟瑟的悲凉气氛,表现诗人惜别的惆怅之情。第二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这是通过江水茫茫,月沉荒江的景物描写,抒发诗人离别时的悲凉情怀。第三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用"悄无言"和江心沉月的景物烘托琵琶声的艺术魅力,反衬主客都沉浸在音乐的艺术享受之中。第四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是用秋江寒夜,明月高照表达琵琶女孤独寂寞的心情。

五、作业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MSN(中国大学网)

《琵琶行》教案2(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