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实用6篇】

时间:2012-02-01 06:34: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一

主题: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地球被认为是近似球体?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什么?它们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3. 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绕轴旋转造成的地球偏扁现象,解释为什么地球被认为是近似球体。

3.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动画或实物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运动的概念。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并总结出结论。

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6. 讲解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通过图表和实例,讲解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以及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反馈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地球的形状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点评讨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二

主题: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气候带划分和气候类型分类的基本原则。

2. 掌握各个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特征。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地球的气候带划分和气候类型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2. 各个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具有哪些特征?

3. 气候如何影响人类生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气候带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气候带划分。

2. 讲解气候带的划分原则:介绍按照纬度划分地球的气候带的原则,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特点。

3. 讲解气候类型的分类:介绍根据气温、降水量等因素划分气候类型的原则,让学生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如何影响人类生活,分享各自的见解和观点。

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不同地区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6. 讲解气候变化原因: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

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地球的气候带划分和气候类型分类的原则,以及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反馥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气候调查,并分析该地区气候对当地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点评讨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

  (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设疑导读

  (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请对照图2.2)。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2)平原: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如东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

  (4)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环抱中。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下面让我们对照图2.3来分析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面积比例。

  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达到70%.这说明山区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请同学们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我国有众多的山脉,请同学们首先阅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让我们从图中找出一些规律,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山脉的走向主要有哪几个方向?

  (生答)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2)在几个主要方向上有哪几条山脉?

  (生答)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马拉雅山。

  大家看看,在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脉比较多呢?(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

  2.完成课本P25“活动2”和“活动3”.

  我们按照课本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别连线。

  连线以后,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三、课外作业

  此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五种地形,同学们下课后去调査一下我们家乡所处的地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教学重点

  1.准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养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

  教学手段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彩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讲授】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承转到省级行政区的学习】

  【板书】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

  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1)认形状:教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掌握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注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转入行政区简称的教学】

  【板书】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

  【讲授】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

  【展示投影】简称和全称连线。

  学生练习。

  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

  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

  (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对后面的河流、自然资源、农业、区域地理的学习都非常有利,所以我对本节内容及时给以巩固。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图、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在技能训练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三、设计思想

  结合我们中考的大纲要求,这章节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本章节,在这章节中我认为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对容易,而知识和能力的实现比较难。因此,在落实知识目标方面,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培养能力的目标方面,我重点训练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以及通过阅读某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点的技能。由于我们学校学困生人数所占比重大,因此,问题的设计尽量简单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节中有些知识点是年年中考必考的,因此在复习时特别强调。

  四、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

  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

  导入:播放几张反映气候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图片。以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探究一: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出示“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共同分析、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出示)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

  (1) 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3)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

  (4) 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练习一)阅读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份气温图”,总结7月份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1)夏季最北的气温在 ℃以下,最南的气温在 ℃以下,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 ℃。

  (2)与1月等温线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 (密集或稀疏)。说明夏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 (大或小)。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3)等温线在 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 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4)泉州夏季气温大约是 ℃。

  互动二: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对应关系。

  小结:(学生完成练习二)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探究二:我国降水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在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相吻合,加深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印象。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互动二:出示“我国的干湿地区”图,问: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干燥。);出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学生观察各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了解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量状况。

  学生完成练习三: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探究三:分析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互动一:教师讲清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出示图2。26,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出示泉州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泉州的气候特点。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五个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

  互动二:学生阅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及“不同的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互动三:学生完成练习四,(阅读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雨热同期。

  互动四:讨论我国的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天气?

  学生完成(练习五):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