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19-04-06 01:13: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中语文教案 篇一

主题:古诗词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韵律结构;

2. 学习背诵并理解经典古诗词;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古诗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古诗词的韵律结构;

3. 经典古诗词的背诵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古诗词的特点和韵律结构;

2.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示范;

2. 听写和背诵练习;

3. 分组朗诵和欣赏。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古诗词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讲解古诗词的韵律结构和分类;

3. 练习:学生分组背诵经典古诗词,并进行朗诵;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展示学生的成果。

六、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古诗词教学内容;

2. 学生需要通过多次练习和欣赏,才能真正领会古诗词的魅力。

初中语文教案 篇二

主题:阅读与写作

一、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

1. 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包括散文、小说和诗歌;

2. 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

3. 练习写作,包括叙事、描写和议论文等不同文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阅读分析和讨论;

2. 写作指导和修改;

3. 互相评价和分享。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2. 阅读:学生阅读一篇散文或小说,并进行讨论;

3. 分析: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 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并相互修改;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六、教学反思:

1.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学生需要注重细节,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初中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感悟民族的胆略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

  揣摩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交流网上“考察”南极的收获。交流话题“说说你所知道的南极”。

  二、学习课文

  (一)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用心阅读,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二)课堂活动

  女画家在南极生活了两个月回国了,请你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她,那么你该设计那些问题?作为女画家你又该怎样回答呢?

  (1)设计问题及答案

  (2)活动过程:男同学扮演记者,女同学扮演女画家。

  (三)深入探究

  1、女画家体验到了怎样的南极生活?-------------艰苦

  2、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表现艰苦生活的具体内容吗?

  (1)学生自主阅读,勾画批注.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你读了课文对文中所写到的南极人,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引导学生认真探究,体会感悟南极人的精神风貌.)

  (1)阅读思考,勾画批注.

  (2)交流阅读感悟

  4、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问题: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精神的?

  学生朗读相关的句段,画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初中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切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三、理解阅读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四、感悟阅读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

初中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课文

  1.朗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初中语文教案 篇六

  1.1 教学目标

  (1)学会发现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3)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的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

  1.2 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1.3 教学形式和课时

  (1)教学形式是课堂讨论。

  (2)本课总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2.1 教学要点

  列举生活中的出现的病句,探究语病的“病因”。

  2.2 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主持人的“脱口误”

  以多媒体显示引子中的病句,并略加分析。例如:

  ①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意思相反)。

  ②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是否”、“有没有”──只需要留一个)。

  ③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数量――是――国家”──主语和谓语不搭配)。

  (2)病句的辨析──诊断“病情”

  学生讨论“如何发现病句?”教师归纳总结:

  . 仿造类比法。例如:

  ①“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可按照此句仿写:“改善胃病”,“改进颈椎病”,“完善颈椎病”──可见动词和宾语不搭配)。

  ②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可按照此句仿写:“值得他们的学习”,“值得我们的参观”--可见多了”的“字)。

  . 主干紧缩法(结构梳理法)。例如:

  ③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可采取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杜绝汗味”(主语)“是”(谓语)“双管齐下”(宾语),显然不可搭配)。

  ④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提取句子主干:“事情”(主语)“完成”(谓语),显然不可搭配。应改为“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做完”)。

  C. 语感审读法。例如:

  ⑤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读起来就觉得“不管……都……”很别扭,不顺畅。应改为“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 逻辑分析法。例如:

  ⑥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凡是……都……”在逻辑形式上表达“全称肯定命题”,表示毫无例外。显然扩大了表述对象的外延。应改为“大多数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3)教师举例归纳──寻找病句的“病因”(病句的三种类型)

  A. 搭配不当。成分与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搭配关系。常见三种情况。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例如:

  ①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应改为“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加“方法”作主语;或“杜绝汗味要双管齐下”。改判断句为陈述句,“杜绝汗味”作主语,“要双管齐下”作谓语)。

  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例如:

  ②“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应改为:“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治愈颈椎病。由“治愈”作谓语)。

  3. 定语、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③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显著的收视效果。”)。

  ④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共享。(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享用广泛。”)。

  B. 成分残缺或赘余。成分残缺是在一个结构中缺少必要的成分,或与之相反,在一个结构中重复出现某个成分,造成结构重叠和语义重复。常见两种情况:

  1.成分残缺。例如:

  ⑤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应改为“这也是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补足动词谓语“是”)。

  ⑥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应改为“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提到最前边作主语。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放在“就”的前边,同样是作主语)。

  2. 成分赘余。例如:

  ⑦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应改为“营造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或“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楼房。”总之都去掉重复赘余的一个“好”)。

  ⑧《史记》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应改为“《史记》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去掉多余的“人”和“事”)。

  C. 语序不当。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恰当。常见四种情况:

  C1. 名词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例如:⑨许多附近的居民都来看表演。(应改为“附近的许多居民都来看表演。”)。

  C2. 动词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例如:⑩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应改为"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于今年5月底联合举办的。”)。

  C3. 虚词的位置安排不当。例如:⑾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应改为“如果我们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C4. 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的顺序不当。“时间顺序”是指由以前到现在再到将来,如果是一件事情则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空间顺序”是指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表述。“逻辑顺序”是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顺序表述。例如:⑿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应改为“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初中语文教案【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