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最新6篇)

时间:2013-05-02 08:40: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一

主题: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掌握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3.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三、教学内容

1.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成熟植物;

2.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光照、水分、温度、土壤;

3.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受光照和温度影响,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四、教学方法

1.讲授相结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实验室进行植物生长发育的实地观察;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并进行小实验验证。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的生长发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讲解: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影响因素和规律;

3.实验: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植物生长发育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4.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

5.梳理: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巩固学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理解。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二

主题:遗传与进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

2.掌握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

3.培养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

1.遗传的基本概念;

2.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

3.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证据。

三、教学内容

1.遗传的基本概念:基因、染色体、遗传物质的传递;

2.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突变、杂交等;

3.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证据: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演化树等。

四、教学方法

1.讲授相结合,通过案例、实例等方式展示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遗传规律和进化证据,并进行相关问题探讨;

3.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基因突变模拟实验,了解遗传变异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进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2.讲解:介绍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规律和进化证据;

3.讨论:分组讨论孟德尔遗传规律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探究进化的原因;

4.实验:进行基因突变模拟实验,观察基因变异对个体的影响;

5.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描述各种动物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能正确区别各种动物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动物的行为,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的生物学意义,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实例。

  难点: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认识动物的行为

  自然界中的动物,如果你留意观察的话,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节“开屏”;麻雀、家燕等鸟类在繁殖季节会筑巢;大雁南飞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蚂蚁会搬家等。像这些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动物行为方式吗?(可以从书本上找)

  学生经过阅读书本和思考后,列举大量的动物行为类型。如:蜜蜂、蚂蚁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鸟类的孵卵、育雏、定时迁徙、索食行为,某些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等。

  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呢,还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难以回答,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哺乳动物一生下来便会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说明: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是动物的本能。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马戏团里的“小熊骑车”等复杂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其训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我们将在以后学习。

  再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何意义?

  教师可以鸟类的季节性迁徙为例要求学生讨论,讨论结束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进行补充。使学生明白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方式。并要求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于环境的(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发言)

  在了解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后,下面我们将以蜜蜂为例来详细学习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同学们都知道,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它们过着社会性生活,分工合作。为人类提供了如蜂蜜、蜂蜡、蜂王浆等原料。在一个蜂群中,一般有一个蜂王,少数雄蜂和成千上万个工蜂,它们构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蜜蜂的社群组织”,完成下表。(见板书)

  完成表格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使学生明白社群生活行为的意义:只有三种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繁殖后代。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在蜜蜂的社群组织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总有少数的侦察蜂先去寻找蜜源,然后回来“告诉”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侦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告诉其他工蜂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69页“蜜蜂的通讯行为”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近,侦察蜂表现为何种行为?

  2.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远,侦察蜂如何告诉远近及方向?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一般两种舞蹈学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对于如何用舞蹈来告知方位,学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师再结合挂图或投影讲解给学生听即可。

  最后利用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成员[数量性别工作

  蜂王1个雌蜂产卵

  雄蜂少数几个雄蜂交尾

  工

  蜂刚出蜂房几天成千上万个发育不完全的

  雌蜂略

  稍大些的工蜂略

  再大些的工蜂略

  成年工蜂略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1.圆形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近。

  2.“8”字摆尾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较远。

  作业布置复习本章,完成实验册上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虽然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学生本身并不清楚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先向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具体形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一些动物行为,教师再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设计对照实验;能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说出影响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难点】

  怎样设置对照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种子的一生”视频,设疑:种子一生的开始有什么奥秘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

  (1)师提出问题:一周之前我发给大家每人5粒菜豆种子,让你们体验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现在谁来描述一下你培养的过程?

  学生简要描述。教师继续设疑:

  (2)在你们培养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谁来大胆作出几个假设?

  2、作出假设

  预设学生做出的假设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1)针对学生作出的假设,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几个非必需的条件。(排除“土壤、阳光、肥料”这几个条件)

  (2)继续设疑:“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温度?”这个假设表述准确吗?应该如何表述?(引出“适宜温度”)

  3、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首先以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实验设计思路。

  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罐头瓶、吸水纸、标签,除此之外,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冰箱、水等)

  (3)怎样探究温度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要分成2组。一组是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0℃),该组为对照组;一个为较低温度(0℃),该组为实验组)

  (4)这两组实验中,除了温度这一条件不同之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保证完全一样呢?(强调控制变量)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减少实验误差)

  待如上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以探究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想要探究的条件,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然后,分组汇报探究计划,教师进行评价。

  4、课下实施、观察记录

  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只能在课下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了。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注意每天观察,同时观察)

  (三)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实施实验计划,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下节课一起分享。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五

  新授课时:

1

  课时教师寄语:

任何一种容器都装得满,唯有知识的容器大无边

  学习目标:

  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环节: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科学家按体内有没有脊椎骨把他们分为和两大类像蚯蚓、珊瑚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构成脊柱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

  像鱼这样,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脊柱的动物是脊椎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脊椎动物?

  一、多种多样的鱼

  观察P20-21思考:

  ⑴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有哪些?

  ⑵我国常见的海洋鱼有哪些?

  二、鱼的主要特征:

  1、鱼适于水中生活两个至关重要的特点:

  2、观察与思考

  (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对鱼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用手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谈谈你的看法。

  (3)观察鱼的运动。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

  (4)观察鱼的呼吸

  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

  (5)观察鳃和鳃片的形态、数目、颜色。为什么鰓丝多而细?

  (6)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分析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

  3、你知道吗?

  鱼到了生殖季的时候,雌鱼会向水中排出卵子,雄鱼会在卵上排上精子,精卵在水中结合为受精卵,然后受精卵会在水中发育成新的个体。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收集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能够说出引起两种变异(遗传变异与不遗传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

  观察法、测量比较法、统计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大小两个品种的大量花生;有关生物变异的多媒体或投影片。

  学生准备: 收集生物的变异的资料或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生男与生女”的问题,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内容。 (注:打开投影片,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投影片:

  

八年级生物教案(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