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古诗(精彩6篇)

时间:2012-03-05 07:50: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年级语文古诗 篇一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传承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文人的雅趣。在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古诗,虽然字句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美好的意境。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理解古诗的意境。比如《静夜思》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这几句简单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夜晚独自思念故乡的情怀,同时也能看到他对月亮的赞美之情。这种意境的表达,需要我们通过想象和感悟来体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古诗还能够启发我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比如《将进酒》这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古诗中的这些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在诗歌中找到启示,指引我们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古诗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美的享受,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古诗,我们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因此,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体会每一首古诗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让古诗成为我们心灵的风景,让我们在古诗的世界里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三年级语文古诗 篇二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古诗,这些古诗虽然字句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古诗的语言特点。比如《春晓》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运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使整首诗充满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在学习古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古诗的语言之美,感受古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登鹳雀楼》这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引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欲望,激励我们不断向前,不断超越自我。古诗中蕴含的这种探索精神,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满动力和激情,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因此,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体会古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让古诗成为我们心灵的风景,让我们在古诗的世界里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三年级语文古诗 篇三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是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9 K

,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2

  一、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

。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 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 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 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 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 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 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

  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 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

  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三年级语文古诗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练习用“读—议—背—画—演”的方法学习古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媒体:

  小黑板、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

  2、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1、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2、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并家听。

  2、背诵《古诗两首》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三年级语文古诗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了解《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大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许多同学都喜欢背诵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2.解题。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看图、读诗

  1.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图意吗?

  2.读诗。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一边读诗,一边看图理解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花满蹊、留连、恰恰。

  ③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交流。

  (四)理解诗意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说出诗的大概意思即可,给以适当鼓励、评价)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留恋不舍,时时戏耍飞舞,可爱的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

  (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1.带着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来朗诵这首诗。

  2.背诵这首诗。

  (六)扩展

  1.自学、讨论杜甫的另一诗《绝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交流(如果喜欢,可以抄在摘抄本上)。

  (七)总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齐背《江畔独步寻花》。

  2.分层次让单个学生背诵。

  (二)谈话导入第二首诗《菊花》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菊花元稹)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②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③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四)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明确:一丛丛

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菊发》并背诵

  带着对菊花赞赏的感情朗诵。

  (六)把两首诗结合起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七)总结

  (八)课堂练习

  1.理解词语。

  江畔: 蹊: 留连: 恰恰: 秋丛:

  2.理解诗句的意思: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3.默写两首古诗。

  (九)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江畔独步寻花 菊花

  杜甫 元稹

  黄四娘家/花/满蹊,秋丛绕舍/似/陶家,

  千朵万朵/压/技低。遍绕篱边/日/渐斜。

  留连戏蝶/时时/舞,不是花中/偏/爱菊,

  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花开尽/更/无花。

三年级语文古诗 篇六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王祥光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王祥光的意见,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成功。

三年级语文古诗(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