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作文(优选6篇)

时间:2012-07-01 08:24: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民俗风情作文 篇一

我所见证的传统婚礼

在我所居住的小镇上,每逢春季,都会有一场盛大的传统婚礼。这是一种承载着浓厚民俗风情的庆典,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场婚礼通常在早晨开始,一大早,整个村庄都被婚礼的喜庆气氛所充斥。各家各户都会在门前搭起彩棚,装饰得五光十色,让人眼前一亮。彩棚下是一张张宽大的红色喜字,象征着新人的美满婚姻。整个村庄都被红色所覆盖,红色的旗帜飘扬在每一个角落。

当天的主角是新郎和新娘,他们身穿传统的婚礼服饰,庄重而华丽。新郎穿着一套黑色的长袍,上面绣着精美的金丝图案,配以一顶红色的圆帽。新娘则穿着一身白色的婚纱,头戴一顶精美的花冠,身上还佩戴着各式各样的珠宝。他们手牵手,笑容满面地走进村庄的广场。

广场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和饮品,每一样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人们围绕着新郎和新娘,载歌载舞,祝福他们永结同心。这时,一些有经验的长辈开始带领大家跳起了传统的舞蹈,音乐嘹亮而欢快。人们手牵手,整齐地排成一个个圆圈,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我也加入了其中,身心愉悦地跳动着。

婚礼的高潮是新郎和新娘的敬酒环节。每一位亲友都会上前向他们敬酒,并送上自己的祝福。这时候,大家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场面温馨而热闹。我看着新郎和新娘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中也为他们感到由衷的祝福。

整个婚礼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夜幕降临。在月光的照耀下,人们手牵手,共同走向村庄的大门口,为新人送行。这场婚礼不仅让我见证了传统民俗的魅力,更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团结。

民俗风情作文 篇二

踏青游园,感受民俗风情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家人一起踏青游园,领略了民俗风情的魅力。这是一次充满乐趣和意义的旅行,让我更加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选择了一处有着丰富民俗风情的园区进行游玩。园区内有着各种各样的传统游戏和活动,让人们在欢笑声中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我和家人一起参加了踢毽子、打陀螺和跳房子的比赛,体验到了传统游戏的乐趣。尤其是跳房子,虽然我跳得不是很高,但是我却能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勇气。

除了游戏,园区内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表演。我看到了杂技表演、舞龙舞狮和脸谱变脸等传统艺术,每一种表演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尤其是脸谱变脸,让我惊叹不已。演员们在舞台上神态各异地变换着脸谱,每一次变化都让人眼花缭乱。我深深地被这种技艺所吸引,不禁想要学习其中的奥秘。

在园区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民俗村庄,展示着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手工艺。我看到了一位老人正在织布,手法熟练而优雅。他告诉我,这种织布的方法已经传承了几百年,代代相传。我也尝试着织了几下,虽然初次尝试,但是却让我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整个踏青游园的过程充满了欢笑和感动,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不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更是我们文化的根基。通过这次旅行,我更加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更加自豪地将其传承下去。

总结: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民俗风情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民俗活动和传统游戏让人们在欢乐中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展示让人们更加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民俗风情作文 篇三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民俗风情作文 篇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民俗风情作文 篇五

  少数民族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听说过,今天我就详细给大家讲讲少数民族傣族吧!

  少数民族傣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少数民族傣族,主人都会主动打招呼,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不骂人更不讲脏话。到少数民族傣族做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的时候,门口都有少数民族傣族小卜哨用银体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树叶轻轻洒到客人身上。走进少数民族傣族竹楼入座后,老人会给客人的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少数民族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泼水节。每年四月的一天,少数民族傣族都要举行泼水节。这一天早晨,人们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群众性的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地高兴,脸上挂着笑容。

  少数民族傣族的女子对发饰很有讲究,大多梳高发髻,还爱在发髻上插缀鲜花;男士们则爱穿对襟或大襟的无领短衫,肥筒长裤。

  少数民族傣族的居住物——少数民族傣族竹楼也小有名气。因为少数民族傣族人居住区气温高而竹楼又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少数民族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少数民族傣族还有一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城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全村人都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亲请“赞哈”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少数民族傣族的民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民俗风情作文 篇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绍一只美丽的“花”——少数民族傣族。

  在少数民族傣族的众多的风俗习惯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少数民族傣族的饮食。

  少数民族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以竹筒饭为代表。少数民族傣族把一节竹子一端挖通后装米。这些米要洗干净泡水后才能装。再用竹叶把竹筒口塞紧,要使米掉不出来,但同时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软。装好以后,放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烧焦后饭也就熟了。剖开后是香喷喷的竹筒饭。用酸菜、酸笋配上这带有竹子香味的米饭,百吃不厌,令人满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饭以外,少数民族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儿食品、水产和昆虫菜也是别有风味。

  酸味食品是少数民族傣族人的最爱,像什么酸笋、酸菜、酸蚂蚁……这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

  而水产,如鱼类、青苔、蛙类也是少数民族傣族人无法割舍的食品。

  最特别的是昆虫菜。这一特色符合少数民族傣族人的一句话:“只要是静的都是菜,只要是动的都是肉。”无论是较小的田鳖、蜘蛛、蚂蚁蛋,还是较大的竹虫、蝉、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变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少数民族傣族的食品还有苦瓜、苦笋,甜米酒,槟榔、酸肉、狗肉……而且个个美味无比。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垂涎三尺了呢?那赶快去傣家的竹楼中好好过瘾一番吧!

民俗风情作文(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