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小学习作的“常青树”【推荐3篇】

时间:2011-06-04 04:33: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童真-小学习作的“常青树” 篇一

常青树是我小学学习作文的主题之一,我非常喜欢这个题目,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我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常青树是那种一年四季都绿叶如茵的树木,不论是春天、夏天、秋天还是冬天,它总是那么翠绿欣欣向荣。

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小村庄里,村子里到处都是常青树。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总是会路过一片常青树林。那里的空气清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我喜欢在这片树林中找到一棵高大的常青树,爬上去,坐在树上静静地看书。树上的叶子会轻轻摇曳,仿佛在给我讲故事一样。

在常青树的庇护下,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每逢假期,我都会和小伙伴们来到这片常青树林里,我们一起玩耍、嬉戏,尽情享受童年的无忧无虑。常青树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在树下放风筝、踢球、玩捉迷藏,快乐的笑声回荡在整片树林之中。

常青树还是我们举办各种活动的场地。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会在树下搭起一个小舞台,演出各种节目给大家观看。常青树为我们提供了舞台,让我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努力。无论是唱歌、舞蹈还是小品,我们都能在常青树的庇护下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对常青树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感激之情。它不仅给我带来了快乐,也教会了我坚持和成长。常青树的绿叶给了我力量和勇气,让我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像常青树一样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

童真-小学习作的“常青树” 篇二

常青树是我小学学习作文的主题之一,它让我对大自然的美好有了更深的认识。常青树是那种四季常绿的树木,它的存在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学习的机会。

常青树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坚持不懈。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天,常青树总是那么翠绿欣欣向荣。它的树叶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凋谢,它坚持着自己的生命力,永远保持着绿色。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克服困难,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

常青树还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它的绿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常青树一样不断吸取养分,不断成长。常青树的树干是我们学习的基础,我们要像树干一样坚实稳定,才能支撑起我们的学习之路。常青树的树叶是我们的知识,我们要像树叶一样茁壮成长,开展出属于自己的新芽。

常青树还教会了我珍惜自然资源。常青树是大自然的恩赐,它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我们要像常青树一样珍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常青树是我小学学习作文的主题之一,它让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常青树教会了我坚持不懈、学习成长和珍爱自然。我会永远铭记常青树的教诲,将其融入自己的成长之路,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常青树是我成长路上的守护者,我会一直怀念它带给我的童真和快乐。

童真-小学习作的“常青树” 篇三

童真-小学习作的“常青树”

摘 要:小学习作教学在经历着变革的同时却陷入了丢失童心、缺乏童声的泥潭,不能自拔。为体现小学习作的特点,找回小学习作中消失殆尽的儿童的灵性,使小学习作教学返朴归真。

关键词:童真;习作失“真”;成人化塑造;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97-01

当前,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研究比较活跃,新思想、新观点、新经验、新作法层出不穷,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大潮中,小学习作教学经历着变革的同时却陷入了丢失童心、缺乏童声的泥潭,不能自拔。泰戈尔说:“诗人把它最伟大的童年时代,献给了人类。”不错的,童年的伟大即在于:那是一个怎么做梦怎么遐想都不过分的时段……但是,当我们真正地走进学生的习作,发现童真童趣少了,空话套话多了;真情实感少了,矫情做作多了。

为体现小学习作的特点,找回小学习作中消失殆尽的儿童灵性,笔者将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些许困惑和反思诉诸笔端,希望在交流中正本清源,探寻有效的小学习作之道,让小学习作教学在回归中柳暗花明,挥洒出童真童趣,倾听到“花”开的声音。

一、无视儿童认知水平,高要求下出现习作失“真”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有的老师害怕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要求学生选材新颖。如写“新风尚”,就下禁令:习作不许写捡钱包、公共汽车上让座、扶盲人过马路等内容,说这是“老三篇”,材料陈旧,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喜欢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高标准”、“严要求”,如要求学生习作“立意要高,要有意义”,“想象要科学、合乎逻辑”,还有“构思要巧妙、描述要精美、辞藻要华丽、要讲究修辞的运用”等等。许多老师甚至以习作书上那些经过家长、老师以及编辑反复修改后的文章为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学生。他们无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片面地追求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文章结构严密,选材独特,详略得当等,这样的要求令广大小学生对习作产生了恐惧心理,望而却步。

其实,老师的这种做法欠妥。依我看,写自己的事,怎么可能“千篇一律”呢?因为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劳动。即使大家都经历了同一件事,不可能每个过程都一样,“感受”就更是各不相同了。就拿“拾金不昧”这个材料来说,我曾经问过全班同学:谁捡过钱?大多数同学都捡过,当我再请每位捡钱的同学叙述经过时,可就大相径庭了。捡的钱多少不等,环境不同,过程各异,就连结局也并非都是对方感谢或表扬了自己。

二、扼杀了对儿童的成人化塑造,是小学习作教学揠苗助长的行为

1982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茨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书。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捍卫童年!他说,“教育者要尊重未成年状态”。

小学生习作是从“零”开始的,小学阶段只是习作的启蒙训练阶段,其教学要求不可偏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指导思想,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语言状况进行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小文章来。 为儿童的一个善举而喝彩,为儿童的一个好词儿而赞赏,为儿童的.一次小失误而报以宽容……。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不妨丢下繁重的成人枷锁,找回自己或许已迷失的童心,你会发觉儿童的世界有别样的风景。

如安排了一个半命题想象习作“我想做——”,在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中,我发现有一个孩子写的是“我想做一头猪”。初看这个题目,我愕然。当读完习作后,我始知其中原由。其中一段这样写到:“猪可以不去上学,在主人喂饱后就只顾呼呼大睡,多舒服!它很诚实,也很温顺,不像狐狸那样狡猾,也不像看门狗那样势力……。”学生有想当科学家、艺术家、军人的理想崇高固然可喜,但对诸如想当猪,想当“威风”老师的学生,我们除了对其价值导向做一引导之外,恐怕也得为这份难得的真言喝彩。难得学生“我口说我心”,我们又何必要将这类习作赶尽杀绝呢?如果习作教学中况且不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又如何教育学生做真人?

童真如琥珀,如玉石,如婴孩的瞳仁、鸽子的神情、少女的肌肤……如此之美,作为创造美,传播美的教师又何以忍心去抹杀、摧残……

三、切断学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使儿童习作成无源之水

有位哲人说儿童真正的乐园——大自然的被破坏,是成人世界对儿童犯下的最大罪过。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息。”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习作便只是海市蜃楼、无本之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空间被禁锢在学校至家庭的两点一线,封闭在狭小的课堂之内,与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绝。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的太阳有什么不同。在这种生活空间下,发生的大多是平凡的小事,学生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新颖”的材料呢?很多学生面对习作题目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结果只好假话连篇编习作、东拼西凑抄习作来应付老师了。

总之,我们的小学习作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童真为代价, 去换取所谓的“好习作”。掏出天使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这样的蠢事我们绝不能干。理解尊重我们的孩子,精心呵护他们的童心,使小学习作教学返朴归真,相信,充满童声童语的习作才是最真、最美的好习作。

童真-小学习作的“常青树”【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