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水的多少》三年级科学说课稿【最新3篇】

时间:2013-03-03 02:38: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比较水的多少》三年级科学说课稿 篇一

标题:水的形态及比较

导语: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关于水的形态及比较的科学知识。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物质,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形态,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比较来了解不同形态的水之间的差异。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水的奥秘吧!

一、水的形态

1. 液态水:我们平时使用的自来水、河水、井水等都属于液态水。液态水是我们最常见的水的形态,它具有流动性和透明性,能够适应各种容器的形状。

2. 固态水:当水的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会凝固成冰,这就是固态水。固态水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通常呈现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晶体。

3. 气态水: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摄氏度以上时,水会转变为气态,也就是水蒸气。气态水是无色无味的,我们平时感受到的蒸汽就是水蒸气的一种。

二、比较不同形态的水

1. 液态水与固态水的比较:液态水具有流动性,可以自由流动,而固态水则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当液态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它会凝固成冰,变得固态。固态水比液态水更加稳定,不易变形。

2. 液态水与气态水的比较:液态水具有流动性和透明性,可以适应各种容器的形状。而气态水则是无色无味的,我们平时感受到的蒸汽就是水蒸气的一种。气态水比液态水更为稀薄,可以弥散到更大的空间。

三、小实验

为了更好地理解水的形态及比较,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小实验。首先,准备一杯自来水,倒入一个冰格,放入冰箱冷冻一段时间。我们观察到水变成了冰,这是液态水变成了固态水的过程。接着,我们取出一杯热水,放在桌子上,观察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水表面逐渐出现水蒸气,这是液态水变成了气态水的过程。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水可以存在于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同时,我们也通过比较不同形态的水的特点,加深了对水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更好地理解水的奥秘。

《比较水的多少》三年级科学说课稿 篇二

标题:水的多少与重量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形态及比较,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水的多少与重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我们将了解水的多少与重量之间的规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一、水的多少与容器的关系

1. 相同容器中的水的多少:我们将相同体积的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发现容器的形状并不影响水的多少。不管是圆形的杯子、方形的盆子还是长方形的瓶子,只要是相同体积的容器,倒入的水的多少都是相同的。

2. 不同容器中的水的多少:我们将相同形状的容器但不同大小的容器中倒入水,发现容器的大小会影响水的多少。容器越大,能够容纳的水的量就越多;容器越小,能够容纳的水的量就越少。

二、水的多少与重量的关系

1. 相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我们使用称重器测量相同体积的水的重量,发现不管是倒入圆形的杯子、方形的盆子还是长方形的瓶子中,相同体积的水的重量都是相同的。

2. 不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我们使用称重器测量不同体积的水的重量,发现水的重量与水的体积成正比。当水的体积增加时,水的重量也会相应增加;当水的体积减少时,水的重量也会相应减少。这说明水的重量取决于水的多少。

三、小实验

为了更好地理解水的多少与重量的关系,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小实验。首先,准备两个容量不同的杯子,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水。然后,使用称重器分别测量两杯水的重量。我们会发现尽管两杯水的体积相同,但因为杯子的容量不同,两杯水的重量也会有所差异。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水的多少与重量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容器的形状还是容器的大小,都不会影响水的多少与重量的规律。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验加深对水的多少与重量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比较水的多少》三年级科学说课稿 篇三

《比较水的多少》三年级科学说课稿

  “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常见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然后让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体积。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比较水的多少》三年级科学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教材分析: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四课。它是在学生多角度认识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教材首先从三个大小不同、装水量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入手,引出要探究的问题。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对容器中的水谁多谁少有了多种猜测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重新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其次学生在动手测量过程中对测量结果的较大差异的讨论中,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意义,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并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刚接触科学学科,对其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缺少了解和掌握,因此,要以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以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应该注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经历量筒的发明过程;

  2、初步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量筒的主要测量单位是:毫升。

  3、在“比较水的多少”的探究活动中敢于提出不同见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容器中水的多少,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

  四、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现代教学论指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原动力,科学探究从问题开始。课的一开始,从东东和爸爸到体育场运动,他们每人带一瓶水,提出问题:“二个瓶子,谁剩下的水多,谁剩下的水少?”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科学教学生活化。同时吸引学生对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的注意,从而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比较水的多少。学生根据原有的认知水平提出比较水的多种方法如:比水位的高低、比瓶子的大小、比重量等。为后面设计比较水的多少实验方案埋下了伏笔。

  (2)、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对两瓶水的多少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测的基础上,进入下一环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这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探究:你们小组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方法,并及时加于肯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将机会留给学生,不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对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佳方案,小组选择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有的小组选用称一称比重量的方法,由于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在比重量时直接把两个杯子放在天平上,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及时启发学生:直接把两个杯子放在天平上称公平吗?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把水倒在相同的杯子里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适时引领探究深度、重演量筒的发明过程

  在学生对两杯水的多少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顺势展开,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重演量筒的发明过程。“大家都认为2号杯的水多,到底多多少呢?”学生用手比划,“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提出用有刻度的杯子量,“我们没有有刻度的杯子,怎么办?”让学生对发明有刻度的量杯产生了兴趣。用尺子、塑料杯等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有刻度的容器,并用自制的两杯测量杯中的.水量,在小组测量数据的展示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制有刻度的容器测量不准确。进而引出测量水多少的专用工具:量筒。在学生了解了量筒的刻度及单位毫升之后,学生急切想使用量筒,于是先满足学生的迫切愿望,让学生先自主尝试测量1号杯,引起学生测量准确性的探讨:我量的是30毫升,我量的是31毫升,我量的是29毫升,吸引学生对量筒正确使用方法的关注,教师通过课件辅助教学。对正确使用量筒的方法进行引导,使教学难点得到解决。学生运用量筒再去对两杯水进行测量。让学生在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重新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

  (4)、课后拓展

  学习是为了应用。在学生认识到比较液体多少有多种的方法及掌握了量筒的正确使用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如:一瓶饮料的体积是多少毫升?伊利牛奶包装盒标明的体积是1L,是多少毫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品质。

  纵观本课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首先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2号杯的水多;教师提出问题:2号杯的水比1号杯的水多多少?引发学生自制刻度杯,可自制刻度杯测量不准,适时提供专门的测量工具:量筒,激发学生对准确测量容器的需求,指导正确使用量筒。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把探究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比较水的多少》三年级科学说课稿【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