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搭配的学问》说课稿(最新3篇)

时间:2013-01-05 04:40: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数学三年级下册《搭配的学问》说课稿 篇一

标题:培养学生的搭配意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导语:

本节课将通过搭配的学问,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运算能力。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搭配的概念,并在实际运算中灵活运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了解搭配的概念,理解搭配的作用;

b. 掌握常见的数学搭配方法;

c. 能够在运算中灵活运用搭配。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搭配的概念;

b. 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搭配能力;

c. 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搭配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b.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搭配的概念及常见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2. 教学难点: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搭配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a. 显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对搭配的兴趣;

b. 引发学生对搭配的思考,了解他们对搭配的理解。

2. 概念讲解:

a.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搭配的概念;

b. 解释搭配在数学运算中的作用;

c.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搭配的方法。

3. 练习:

a. 设计一些搭配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搭配的方法计算;

b.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 拓展:

a. 引导学生思考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b. 分组让学生自行设计搭配问题,并向全班展示。

5. 总结:

a. 学生回答导入时的问题,总结搭配的概念和方法;

b. 强调搭配在数学运算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

设计一些搭配题目,让学生继续巩固搭配的方法。

数学三年级下册《搭配的学问》说课稿 篇二

标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拓展数学运算能力

导语:

本节课将通过搭配的学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拓展数学运算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规律,让他们在实际运算中运用搭配方法,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推理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了解搭配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b. 掌握常见的数学搭配方法;

c. 能够在运算中灵活运用搭配。

2. 过程与方法:

a.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规律;

b. 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c. 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搭配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b.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c.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搭配的概念及常见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2. 教学难点: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搭配方法进行数学运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a. 引发学生对搭配的兴趣,让他们思考搭配的意义;

b. 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2. 概念讲解:

a. 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搭配的概念和作用;

b. 引导学生思考搭配在数学运算中的运用方法;

c. 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和解决方法。

3. 练习:

a. 设计一些逻辑思维和搭配的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

b.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 拓展:

a. 引导学生思考搭配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b. 分组让学生自行设计搭配问题,并向全班展示。

5. 总结:

a. 学生回答导入时的问题,总结搭配的概念和方法;

b. 强调搭配在数学运算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6. 课后作业:

设计一些搭配题目,让学生继续巩固搭配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数学三年级下册《搭配的学问》说课稿 篇三

数学三年级下册《搭配的学问》说课稿

  一、说教材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是在二年级简单排列组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初步渗透的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训练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列算式等活动,体验搭配的不重复、不遗漏特点。

  2、使学生运用多种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现生活中的搭配美。

  三、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搭配方法,渗透有序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重复、不遗漏的搭配原则,运用多种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展示、交流、总结方法等过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摆一摆、连一连提升为更简便列算式的过程。

  教法: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结合白板操作软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规划,共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

  2、借助活动 体验搭配

  3、运用知识 拓展搭配

  4、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让三年级的同学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我创设了两个情境。

  情景一:通过想跟全班每个孩子击掌,来提出思考:老师如何击掌能够看出跟哪些同学击过,哪些同学没击过?原来可以一行一行击掌,或者一列一列的击,这样击的好处是有顺序、不会重复也不会漏下谁。(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的不重复、不遗漏特点。)

  情景二:数学城堡有一把密码锁,一共有四个数,要求组成所有不重复两位数。采用的方法是让全班同学在算术本上书写。找一名同学上前进行拖拽。(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排列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进行铺垫。)

  2、借助活动 体验搭配:

  (1)活动:

  城堡里主人是小女孩,她要带我们去游乐园看一看。去之前希望咱们帮她搭配一件漂亮的衣服。出示2件上衣,3件下装。注意的是,在操作搭配前一定要问问学生“我们穿衣搭配讲究的是什么:1件上衣搭配1一件下装。”

  (2)动手操作:

  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件上衣,3件下衣的图片,让学生搭配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操作空间,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除了操作实物摆一摆,也可以在图片上进行连线。

  (3)交流展示:

  学生上前操作,(可以选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会发现他搭配的有重复而且还有遗漏,让学生去纠正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同时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摆能够避免出现错误呢?原来可以选择先固定1件上衣,再去搭配下装,这样就会避免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最后总结出搭配的两个特点:不重复、不遗漏(板书特点)

  讨论:2件上衣、3件下装能够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穿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仔细观察,通过数一数,数出6种搭配穿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1件上衣可以有三种搭配,而我们有2件上衣,所以可以通过列算式:加法:3+3=6;乘法:3×2=6。

  原来,搭配不仅可以动手摆一摆、连一连,还可以通过列算式。

  3、运用知识 拓展搭配:

  练习是数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桥梁,也是考察目标达成度的手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

  练习1:从正门出发经过猴山到达游乐场有几种线路可以选?(指名回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搭配方法。)

  练习2:有男运动员5名,女运动员8名,要选一名男运动员搭配一名女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混双比赛,恭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抢答方式回答,不仅要求准确还要求速度。鼓励学生选取列算式的方法。)

  练习3:想走出城堡,最多试几次能够打开大门?(同座讨论,与之前导入题目相比,问题的问话形式和难度上都有所提高。)

  练习4:午餐搭配:2种饮料、3种主食、3种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小组交流,课下沟通,属于提升题。)

  3、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今天玩得真高兴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的收获吧!(指名回答),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搭配美!

  六、板书设计:

  搭配的学问

  特点:不重复、不遗漏

  摆一摆

  连一连

  列算式:3+3=6

  3×2=6

数学三年级下册《搭配的学问》说课稿(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