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的加减法》说课稿【优秀5篇】

时间:2017-09-07 07:17: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89的加减法》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引入】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篇课文,题目是《89的加减法》。这篇课文是一篇关于学生学习加减法的故事,通过小明和小红的对话,让学生了解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接下来,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教材解读】

本课程是一篇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课文,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通过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学生可以了解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同时,这篇课文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2.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解题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通过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学生可以理解到加法是合并数量,减法是相减数量的运算规则。同时,对于一些难题,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来解决。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思维导图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设计】

1. 导入:通过一个小问题引入课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加法运算规则:通过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则。

3. 练习加法:设计一些加法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练习。

4. 讨论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加法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5. 讲解减法运算规则:通过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规则。

6. 练习减法:设计一些减法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练习。

7.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

8.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解决一些复杂的加减法题目。

9. 总结:通过课堂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和思维激发中,充分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在解题时更加得心应手,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89的加减法》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引入】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篇课文,题目是《89的加减法》。这篇课文是一篇关于学生学习加减法的故事,通过小明和小红的对话,让学生了解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接下来,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教材解读】

本课程是一篇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课文,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通过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学生可以了解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同时,这篇课文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2.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解题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通过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学生可以理解到加法是合并数量,减法是相减数量的运算规则。同时,对于一些难题,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来解决。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思维导图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设计】

1. 导入:通过一个小问题引入课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加法运算规则:通过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则。

3. 练习加法:设计一些加法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练习。

4. 讨论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加法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5. 讲解减法运算规则:通过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规则。

6. 练习减法:设计一些减法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练习。

7.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

8.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解决一些复杂的加减法题目。

9. 总结:通过课堂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和思维激发中,充分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在解题时更加得心应手,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89的加减法》说课稿 篇三

第二篇内容

引言:

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的数学游戏——《89的加减法》。这个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合作精神。接下来,我将从游戏的目标、游戏的步骤以及游戏的评价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一、游戏的目标:

《89的加减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通过这个游戏,学生需要运用加减法的知识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来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游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为学生需要分组合作来解决问题。

二、游戏的步骤:

1. 游戏准备:将1至9的数字随机排列成一个3×3的矩阵。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向每个小组发放游戏的材料和规则说明。

2. 游戏操作:要求学生在每个格子中填入一个数字,使得每行、每列和对角线上的三个数字之和都等于89。但是,每个数字只能使用一次。学生可以通过试错的方式来寻找正确的答案。

3. 游戏讨论和解析: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寻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游戏结束后,对正确答案的小组进行解析,让学生明白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4. 游戏总结:在游戏结束后,进行游戏总结,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心得和体会。同时,对正确答案的小组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参与游戏。

三、游戏的评价:

《89的加减法》这个游戏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结语:

通过今天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89的加减法》这个数学游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希望大家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个游戏,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谢谢大家!

《89的加减法》说课稿 篇四

《89的加减法》说课稿 篇五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89的加减法》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又分别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定理、减法的性质以及简便运算,第四单元又进一步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而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向减法迁移,过程中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学法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教学需要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口算

  1.2+1.4= 1.5+7.5= 2.1+4.8= 136+42=

  8.7-6.3= 10.5-3.4= 3.2-1.7= 225-34=

  (设计意图:在日常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

  (二) 情景引入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书店图书信息,请同学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将学生置于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换,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小数加减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预设:这两本书一共多少钱?

  (三)交流汇报,探究算理

  1、观察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两个同学到书店去买书,女同学想要买2本书;小男孩要买1本词典。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由主题图过渡到例1中的情境图,分别呈现《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的单价。

  教师:你又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你们得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的问题。

  (1)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3)《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少)多少钱?

  2、迁移经验,探究小数加法算法

  教师:根据你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别列出:6.45+4.29和6.45-4.29这两个式子。

  教师:先来看6.45+4.29,大家先估算一下,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教师:这是两位小数的加法,用竖式该怎么计算呢?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先先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尝试计算,算完后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独立试算,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到前面展示自己的算法。(设计意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理解算理到探索算法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由具体到抽象,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特别是相同数位对齐,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每个小组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这么计算?为什么4和2对齐?表示什么意义?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怎么对齐?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该如何对齐数位的道理。)

  教师:看来小数加法同学们都会算了,那6.45-4.29这道小数减法,你们会计算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例子(包括错例)在讲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对于出现的错例,要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评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设计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原有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的迁移作用。)

  3、引导比较,深化算理

  教师:看来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根据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这种联系,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算理上是相通的,计算的本质都是要相同数位对齐。因此通过找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借助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形成。)

  (四)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 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第1题的2道题,并且验算。

  12.53+4.67= 15.62-7.46=

  汇报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的。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12.53+4.6是怎么计算的?

  教师:大家讨论一下,得数的末尾是“0”,这个“0”可以怎么办?从而回顾小数的性质。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计算,解决问题,然后交流汇报,全班形成共识。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第一题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验算习惯。第二题将统计知识与计算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

  (五)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89的加减法》说课稿【优秀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