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掉落求职陷阱【精彩3篇】

时间:2017-06-09 04:49: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如何防止掉落求职陷阱 篇一

在现代社会中,求职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环。然而,求职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陷阱,这些陷阱可能会让我们掉落其中,导致求职失败或者面临不良的工作环境。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避免这些陷阱,本文将介绍一些防止掉落求职陷阱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对求职市场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求职前,我们应该对目标行业的就业形势、薪资水平、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通过阅读相关的报道、调研行业内的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求职的机会和风险,从而避免掉入一些不良的工作环境。

其次,我们需要在求职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求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过程,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然而,我们不能因此丧失信心,而是要坚持不懈地寻找机会。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求职技巧和能力。

另外,我们在求职过程中要保持警惕,避免掉入各种陷阱。例如,一些不法的招聘中介机构可能会以虚假的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然后向他们收取高额的中介费用。为了避免掉入这样的陷阱,我们在选择中介机构时要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机构,并且要事先了解清楚中介费用的情况。

此外,我们还要警惕一些虚假的职位信息。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夸大职位福利、虚假宣传等手段吸引求职者,然后在入职后不兑现承诺。为了避免掉入这样的陷阱,我们要在入职前与公司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清楚职位的具体要求和待遇,同时也要通过与公司员工或者前员工的交流,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

最后,我们在求职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脉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与亲友、老师、同学等建立联系,了解行业内的动态和机会。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与公司面试官、同事等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更好地发展和提升。

总之,防止掉落求职陷阱需要我们在求职前对市场进行充分了解,在求职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警惕各种陷阱,并且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方法,避免掉落求职陷阱,成功找到满意的工作。

如何防止掉落求职陷阱 篇二

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陷阱,这些陷阱可能会导致我们掉落其中,给我们的求职带来困扰和挫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防止掉落求职陷阱,本文将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要注意求职信息的真实性。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虚假的招聘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误导,让我们进入一个不良的工作环境。为了避免掉入这样的陷阱,我们要学会辨别虚假的招聘信息。一般来说,虚假的招聘信息往往会过于夸大职位福利、薪资水平等方面,或者没有提供详细的公司和职位信息。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信息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多与公司进行沟通,了解清楚职位的具体要求和待遇。

其次,我们要注意中介机构的选择。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选择一些中介机构来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然而,一些不法的中介机构可能会以虚假的招聘信息吸引我们,然后向我们收取高额的中介费用。为了避免掉入这样的陷阱,我们在选择中介机构时要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机构,并且要事先了解清楚中介费用的情况。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了解中介机构的口碑和信誉情况。

另外,我们要注重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在求职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求职技巧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陷阱。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培训班、工作坊等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拓展人脉,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求职市场的需要,避免掉入求职陷阱。

最后,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丧失信心,而是要坚持不懈地寻找机会。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

总之,防止掉落求职陷阱需要我们注意求职信息的真实性,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注重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以及保持积极的心态。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方法,成功避免掉落求职陷阱,找到满意的工作。

如何防止掉落求职陷阱 篇三

日前,unjs()在网上对“求职安全系数”进行了投票调查,共有1064人完成问卷,其中男性受访者占59.45%,女性受访者占40.55%;大专学历的为30.01%,本科学历的为37.06%;拥有2~5年的工作经验的受访者占59.45%;29.63%的受访者就职于外商独资欧美企业,25.12%的受访者就职于民企和私企,如何防止掉落求职陷阱

最受信赖的招聘渠道:大型专业招聘媒体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受访者最信赖的招聘渠道依次为:大型专业招聘媒体、公司网站招聘以及招聘会(见话题1)。在补充回答里,受访者认为 “亲友推荐”这条最值得信赖且最为有效;对于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的受访者而言,“有名有姓”的猎头公司也是很好的渠道,应届生则青睐于学校推荐或者校园宣讲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女性受访者比男性受访者更青睐于大型专业招聘媒体和行业分类招聘媒体,男性受访者对于招聘会的信赖程度要高出女性受访者3个百分点。

从地区来看,表示最信赖大型招聘媒体的深圳地区的受访者居各地之首,而深圳地区和江浙两省的受访者同时表示,除大型招聘媒体外,公司网站招聘形式也是他们非常信赖的招聘渠道。招聘会这个形式最受江浙两省和北京的受访者的欢迎,深圳求职者对于招聘会的态度则较冷淡。

分行业来看,加工/制造业的受访者对大型专业招聘媒体的信赖度超过其他行业;电子技术业、金融业的受访者对招聘会的信赖程度超过平均值逾 10个百分点; 咨询业和广告业的受访者更青睐公司网站招聘的方式;而生物/制药/保健/医药业和建筑/设计/装潢业的受访者对行业分类招聘媒体的信赖度要高于其他行业。

从工作年限来看,应届毕业生和1~2年工作经验的受访者对招聘会的信赖度较高,拥有5~10年工作经验的受访者则对大型专业招聘媒体信赖度超出平均值近15个百分点,此外,而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受访者在补充回答中纷纷表示信赖猎头公司,愿意把应聘相关事务交给信得过的猎头公司全程打理。

有自我保护意识,但缺乏“专业”保护意识

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在求职时不乏自我保护意识。8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在应聘前会利用网络,搜寻应聘公司的相关信息,更有3 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还会亲自去应聘公司实地考察环境;亲朋好友绝对是值得信赖的“信息源”,3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若身边有“知情人”,会向他们打听应聘公司的信息;也有一小部分受访者会采用“直接手段”,打试探电话去应聘公司。然而当询问到在应聘前是否会去了解相关的劳动法

条例时,很少有受访者表示会采用如此“专业性”的手段。也有应聘者表示,自己若是通过猎头公司找工作的,则把“安全防范”也交给猎头公司去把关了(见话题2)。

在“安全防范措施”,由于女性沟通能力较强,因此不少女性受访者表示会采用打电话的方式“试探”应聘公司,而在应聘前会否了解相关劳动法条例这项上,女性受访者的积极性明显要低于男性。虽说女性较男性心细谨慎,但在求职“安全防范措施”上,女性求职者不妨再表现得积极一些,增强专业防范意识。

如今网络发达,各地求职者都表示在求职前,多会通过网络咨讯手段搜寻公司信息。除此之外,上海的受访者在了解相关劳动法条例这项上有很积极抢眼的表现,可谓各地中最具“专业”保护意识的。广州的受访者在采用“实地考察”手段上占各地之首,这是一种很直观的自我保护手段,若觉得招聘信息及公司有蹊跷时,不妨拉上家人或者朋友同学一起去踩点,一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二来也可以加大保险系数,以防孤身一人落了单。深圳的受访者较青睐通过亲朋好友打听消息,虽说深圳地域面积相对小,人脉关系可能更紧密一些,但遗憾的是,深圳的受访者在“了解相关劳动法规”一项上是各地最低的,其实专业手段往往比亲朋关系更有力更安全!

面试

后,心中要有底;入职后,合同要齐全

在面试后,受访者了解得最清楚的是公司背景(包括公司规模、公司经营范围、公司性质等)以及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通过自己的亲身考察,对工作环境也能有个表象了解;工作报酬是个大问题,通过面试时也会“心里有数”;然而对于公司福利(包括四金、奖金制度

、休假问题等),将近4成的受访者表示不甚了解,或者不能足一了解。不过37.22%的受访者都认为,在面试后,一般对于以上各情况心里都会有个底了。

今年年初51job的跳槽报告曾说道,女性求职者在找工作和跳槽时,对于工作环境的敏感度甚至大于对薪资的敏感度,这点也反映在面试过程中。据数据显示,女性受访者在面试后,对于以上各情况均了解的比例要高于男性受访者,对工作岗位和职责以及工作环境的了解更是超出男性受访者近6个百分点。同样,工作年限越长久的求职者,面试后“心中有谱”的比例也越高。

入职以后,当然要签订劳动合同,46.0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签的劳动合同包括了“劳动合同期限”(包括试用期期限)、“工作内容 ”(工作岗位的明确)、“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包括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和“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以上各项劳动合同必备条款,资料共享平台

《如何防止掉落求职陷阱》(https://)。据“职场定理”和我们的'调查数据反应,一般工作年限越长,必备合同条款越不会随意缺失。不过在这次调查中还是有一半多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劳动合同有缺失,缺失项最严重的是“工作内容”和“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包括工作时间)这两项,此外,“劳动报酬”、“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和“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也属于较容易缺失项。据上海市劳动争议委员会的统计数据:社会保险、拖欠克扣工资、经济补偿金、辞退和加班工资已成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争议焦点,争议数量比往年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因此,广大求职者在应聘前还是应该了解一下相关劳动法知识,专业而全面地武装自己。

用法律武器,武装自己,保护自己

“陷阱”无处不在,面对求职“陷阱”,且看大家会采取何种态度面对:66.64%的受访者表示会“做好充分准备,主动武装自己”;也有 23.97%的受访者采取“临时抱佛脚”政策,“遇到了再想对策”;更有8.74%的受访者表示迫于生计问题,急于求得工作,“顾不得危险了”,明知是陷阱,也只能跳了再说(见话题3),尤其是男性受访者选择这项的比例要高出女性3个百分点。 从地区来看,北京和浙江的受访者在这项上的选择人数比例也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江苏省的受访者虽在采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方式上是各地比例最低的,但在“临时抱佛脚”的比例上却又是各地比例中最高的,在这里我们要提醒一句,“见招拆招”的不安全系数也不小,最保险的做法还是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手段武装自己。

从工作年限来看,拥有2~3年工作经验的受访者选择“急于求得工作,顾不得危险”的比例是最高的。工作2~3年的受访者多担心若找工作不顺,会带来自己职业生涯的“断层期”,因此只能铤而走险,出此下策了。一份不安全的工作,一次受伤的求职经历可能比“职业空白期”带来的危害性要更大,因此,还请各位求职者善待自己啊!值得关注的是,有不少工作经验在8年以上的受访者选择了少人问津的“一味抱怨,不检讨自己”这一选项。看来有时“经验主义 ”也会害人,自信经历了职场风雨,大多“陷阱”都逃不过自己的法眼了,然而一旦遇到,却“内伤深重”,所以不由会把埋怨情绪转化到外界。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不论是初出茅庐的新鲜人还是职场大牛们,都要保持警醒,切莫掉以轻心。

而万一不幸遭遇了陷阱,38.25%的受访者表示“不知向何处喊冤,只能默默忍受”;27.73%的受访者表示会“诉诸法律,打官司 ”;20.21%的受访者会“通过网络广告天下”给后来者提个醒;13.82%的受访者将会“求助于电视报章媒体”(见话题4)。而选择拿起法律武器这项上,男性受访者的比例要高出女性求职者5个百分点,女性求职者则更多的表示“不知向何处喊冤,只能默默忍受”。

从地区来看,广州和北京的受访者更信赖媒体的力量,选择“求助于电视保障媒体”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浙江和上海的受访者则是两极分化—— “默默忍受”和“诉诸法律”这两项均高于其他地区;江苏的受访者在各地中是最愿意通过网络,把自己的遭遇广告天下的;深圳的受访者则较信赖法律武器和媒体的力量。

工作年限越短的受访者,遭遇陷阱后“默默忍受”的人群越多,但“通过网络广而告之”的比例也越多;而工作年限越长的受访者则更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拥有8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的受访者遭遇陷阱后,选择“诉诸法律”的比例要高出平均数逾10个百分点。

无忧专家支招

在这里,51job的专家们帮你支招,希望广大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提高警醒意识,用专业有效的方法保护自己。首先,职场防“陷阱”忌“三心”。第一是贪心,看到“高薪”字眼首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然后在摸清对方的背景;第二是急心,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让一些人找到了借机骗财的机会,这些人以报名费、服装费、培训费、证件费等各种名义收取应聘者的费用后便人去楼空;第三是糊涂心,眼下工作难找但并不等于“拉到篮里都是菜”,求职者要对自己的职涯发展脉络有个清楚的构想,如果仔细研究还是能看清招聘中的大多数猫腻。

其次,“望闻问切”辨真相。“望”即是眼观四路,观察公司所在地的环境和公司人员的基本素质;“闻”即是通过资讯手段了解公司经营发展概况。对于那些无法通过网站追踪其踪影的小公司,不如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和

前台、保安或样子比较“嫩”的小职员聊天“套瓷”;“问”即是通过自己的人脉网,请出亲朋好友给予信息和建议;“切”即是直接交手试探虚实,如果真遇上不法雇主了,要敢于扣住他的脉门缠斗到底,切不要忍气吞声。

多长一个心眼,多搜集一些咨讯,多了解一些劳动法知识,戴好求职“安全帽”,多保护自己一点。

如何防止掉落求职陷阱【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