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周国平: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 - 独步的日志 - 网易博客(精彩3篇)

时间:2017-06-08 06:19: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引用 周国平: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 - 独步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篇一

周国平在他的博客中提到,现代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他认为,当前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速度快,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学生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养,而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周国平认为,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胜任。

此外,周国平还指出,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品德教育。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学生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

总的来说,周国平呼吁教育回到七点常识,即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情感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让学生们真正受益。

引用 周国平: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 - 独步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篇二

周国平在他的博客中提到了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当今社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情感品德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一观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现代教育的问题所在。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学生们被迫背诵大量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合作创新。因此,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此外,周国平还强调了情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学生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

综上所述,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情感品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让教育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愿教育界能够深入思考这一问题,推动教育变革,培养更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

引用 周国平: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 - 独步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篇三

引用 周国平: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 - 独步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周国平: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寻幽探微 育学 2009-12-10 08:47:51 阅读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守拙 的 周国平: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何为教育?教育何为?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把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是西塞罗的名言。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教育的使命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自由时间和好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

才是教育。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因此,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大师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地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游接触,受其熏陶。⊙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甚于爱国家和教会。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
引用 周国平: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 - 独步的日志 - 网易博客(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