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案例(推荐6篇)

时间:2019-09-09 09:33: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化学教学案例 篇一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是老师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个有趣的化学教学案例,希望能够给各位老师一些启发。

这个案例是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而实验是帮助他们理解这一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一个简单而生动的实验。

首先,我准备了两种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分别为浓盐酸和稀盐酸。然后我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相同量的锌粉,并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学生们需要观察两个试管中的反应情况,并记录反应的时间。通过比较两个试管中的反应速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不仅可以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还能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深入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同时,通过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学生们也能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这个化学教学案例,我发现学生们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化学实验也更加感兴趣。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提高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化学教学案例 篇二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我将分享另一个有趣的化学教学案例,希望能够给各位老师一些启发。

这个案例是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而实验是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这一概念的有效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富有创意的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首先,我准备了蓝色的蓝莓汁和红色的番茄汁,分别代表碱性和酸性物质。然后我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相同量的蓝莓汁和番茄汁,观察两种颜色的混合反应情况。学生们需要记录反应前后的颜色变化,以及反应的时间。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酸碱中和反应的变化过程,并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酸碱中和反应的神奇,还能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通过这个富有创意的实验设计,学生们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索的热情,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通过这个化学教学案例,我发现学生们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化学实验也更加感兴趣。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提高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希望这个案例能够给各位老师一些启发,让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化学教学案例 篇三

  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各类教学案例,可以明确自身课堂教学活动与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异同,进而可将各类教学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这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克服教学活动的狭隘性,深化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从而纠正和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活动,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实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促进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双重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

化学教学案例 篇四

  一、案例展示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较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比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较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供给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1.测查工具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较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事。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部分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析本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准确抽提出原电池模型,分析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并且进行正确描述。

  2.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

  关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电池模型分析本事的测查结果及其分析讨论

  测查结果证明,实验班和比较班对于电池的正负极确定均正确率很高,正确率在85%以上,比较班的结果要略好于实验班。比较班在确定Fe―H2SO4―Cu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模型的正负极时正确率到达了100%。在书写电极反应的正确率上,实验班要明显好于比较班,1、2、3、4组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正确率实验班分别比比较班高出了6.8%、12.6%、38.9%和26.8%。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同学只要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都能够把相应得电极反应书写正确,而比较班尽管很多同学能够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可是当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能写出相应的电极方程式。

  在比较班的教学处理中,详细讨论了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对于电池正负极确定的时候,明确得出了“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经过这个结论,比较班的同学因而能够很容易的经过比较电极物质失电子本事的差异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班的同学确定电池的正负极时,由于在教学处理中没有出现“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为确定依据。实验班学生的确定只能是依据于对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的确定,分析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两电极发生的变化,从电流的方向确定出正负极。

  上述结果反映出经过不一样教学处理后,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差异。实验班的同学把分析问题的焦点是集中于“电流的产生”,分析电极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相应的其他结论,而比较班的同学分析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原电池的构成”,分析电极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在书写电极方程式的时候,需要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支持,如果学生不能明确分析出整个装置总体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对于电极反应的书写则存在较大障碍。第3小题分析Zn―CuSO4―Cu模型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这个问题,比较班学生能够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确定出Zn为负极,Cu为正极,可是学生无法找到发生的总反应(授课时教师是以H2SO4作为电解液分析问题的),因而会有100%的学生确定正确正负极,却仅有45.7%的同学能书写出电极反应,下降54.3个百分点。

  结语:案例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案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它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纠正和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中学化学教师有意识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案例,进取增加自身的案例知识;同时,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应用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学科方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针对相同的化学资料,采用比较法分析各类化学教学案例,把自身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与其他途径积累的各类案例加以比较分析,仅有明确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优缺点,才能创造性的吸收优秀的教学模式,经过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深化和丰富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进而将各类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贴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最终构成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总之,案例积累和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化学教学案例 篇五

  一、主题

  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本事的最关键的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本事最有效的手段。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力求突出科学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所以,怎样在化学课堂中更好的处理好“知识点的落实”与“充分运用探究手段”的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化学总体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案例描述

  《氯气》是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资料。这个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效果各异。

  第一种教法:

  1、思考:氯气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

  2、因为问题较空泛,所以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对于氯气的水溶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方法一:将少量水滴入装有氯气的试管内,看颜色有无变淡;方法二:将一支充满氯气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试管中液面有无上升。

  3、对于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最终个别学生经过书上潮湿氯气漂白实验的启发,提出这个实验。

  4、教师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后,推测出结论一一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有漂白性。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之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

  第二种教法:

  1、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上述几种方案,立刻经过实验验证。

  2,实验验证后,指出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给学生三种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请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1一和H+,还有漂白性。

  4,教师再提问:漂白性是干燥的氯气就有的性质,还是别的物质有的性质呢怎样证明

  5、学生想到将红纸条分别放入干燥氯气中和氯水中,将这两个实验作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第三种教法:

  1、教师提问:氯气与水有无反应如果有反应,能够得出结论一一氯气能够溶于水。

  2、教师指出:我们暂时假设氯气与水的混合物叫氯水。此刻利用现有试剂:镁条、NaHC03(aq)、AgNO,(aq)、HN0,(aq)、红纸、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氯水。经过实验验证你们自我的推测。

  3、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推测成分,并自我经过实验来验证。然后将实验过程记录在《学生实验报告》上,填写资料包括:实验资料、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和解释三部分。最终由学生发言,得出结论——氯气与水有反应,并且产生了Cl一和H+,有个别组的学生提出氯水还可能有漂白性,因为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4、教师将红纸打湿一小部分后放入氯气中,证明了氯气是与水发生了反应,并且氯水具有漂白性,再结合前面的结论,总结出氯水还具有酸性。

  三、案例分析

  第一种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标,也初步进行了必须的探究,但没有为探究的深入培植肥沃的土壤,也忽视了学生的本事限制,所以使得探究的过程中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终还是有那么一点照本宣科的味道,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本事的培养。第二种教法已初步构成了探究的理念,给了学生自我设计实验,并且亲自实验验证自我的推测,提高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可是局限性在于:1、把问题探究过于简单化、具体化了,没有给学生供给较多的思考空间,学生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得出结论。2、实验设计上存在不严密性,比如只给出硝酸银,却没有给出对应的稀硝酸,这些对学生科学探究本事的提高及思维的严谨性都不是很有帮忙。第三种教法不仅仅给学生供给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间,并且还在实验操作中强调了观察本事和总结、分析本事,比较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贴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

  把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作比较: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有时为了赶进度,不惜牺牲学生领会、理解教学资料的时间,从而以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资料的认知过程,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传递”,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构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中经过感受、领悟而获得进取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双方到达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经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理解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垒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觉得教师要尽快转变自我的“意识”,虽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之一,要从“施工图纸”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学设计转变,要从知识性的备课向发展性的教学设计转变。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可将实验“观看”改为实验“观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封闭的实验室管理改为开放式管理,变实验知识为实践本事等多种教学处理方法。

  四、问题的争议

  1、传统教学是否真的应当摈弃但传统教学确实有这么一个优点:课堂知识点容量大,能够缓和化学课课时紧张的特点。

  2、新课程改革是否适合于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会不会有时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整体氛围.探究性的课在时间方面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驾驭方面会比较难掌握,从而影响知识点的落实。

  3、如何把握“探究程度”与“知识点落实”两垒齐美的度教师引导探究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5、化学学科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感染熏陶”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6、如何恰到好处的指导学生实验,使他们既不会由于讲解太泛而无从下手,也不会由于讲解太细而产生预习的惰性。

化学教学案例 篇六

  一、教学背景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资料的基本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知识;并不异常要求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迁移。

  (二)教材分析

  《甲烷》资料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资料,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它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所以本节资料对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资料供给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资料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用途。

  2.掌握甲烷分子的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3.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稳定、代替反应、氧化反应、高温分解)。

  4.理解代替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过观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模型、观看甲烷发生代替反应的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增强学生对甲烷分子空间构型这类抽象的知识的理解,提高空间思维本事。

  2.在重点掌握甲烷化学性质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学会迁移运用。

  3.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资料和方法,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经过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观察本事、思维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2.经过学生合作进行模型制作明确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欣赏天然气应用的图片,观赏甲烷和氯气反应机理的动画以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设计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构成长久稳定的化学学习动机以及探究新知的欲望。

  3.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构成严谨、有序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

  4.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了解甲烷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构成环保意识及关心能源、社会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代替反应);

  (二)教学难点:甲烷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代替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教学策略: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模拟实验和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串联讲解为辅的启发式教学。

  1.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推进;

  2.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3.经过展示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

  (二)教学手段:PPT等多媒体课件、黑板。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化学的一大模块——无机化学,从今日开始,我们将进入化学另一个模块——有机化学的学习。

  【讲述】有机化学主要是研究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制备的学科,那么什么又是有机化合物呢其实,有机化合物就是指包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有机化合物有两个基本特点:数量众多,分布极广。但由于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及其盐等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相似,所以把他们归入了无机化合物之列。

  【提问】有机化合物中是否只包含碳元素吗

  【讲述】答案是否定的,顾名思义,化合物自然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有机化合物不只是包含碳元素,它还包含氢、氧、氮、硫、磷、卤素等。其中仅包含碳、氢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叫做烃。

  【过渡】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最简单的烃,也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分子结构

  【引入】我们都明白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一项重大的能源工程——“西气东输”工程。

  【提问】大家明白“西气东输”工程里面的气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天然气

  【讲述】很好,这项工程主要是将新疆、甘肃等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经过管道东输到长江三角洲,最终到达上海的一项巨大工程。由于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清洁能源,所以我们国家才不惜重金把它从新疆那么遥远的'地方引过来。天然气它的主要成分了就是甲烷,其实自然界中甲烷不只单单存在于天然气中,在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中甲烷也是他们的主要成分。

  【PPT展示】【板书】1、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板书】2、分子结构

  【过渡】经过我们在初中的学习,我们明白甲烷的分子式为CH4,根据我们第一章所学化学键的知识写出甲烷的电子式。

  【PPT展示】【板书】(1)、甲烷的电子式

  如果我们将电子式中的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条短线表示,得到的式子叫结构式。

  【板书】结构式:将电子式中的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条短线表示,得到的式子。

  那么甲烷用结构式来表示的话我们就能够把它表示成这个样貌

  【PPT展示】【板书】(2)、甲烷的结构式

  【提问】我们明白了甲烷的分子式和结构式,那么甲烷分子的结构到底是不是和它的结构式一样呢

  【实践】下头我们就动起手来,利用我们手上的橡皮泥和牙签,搭建出你想象中的甲烷的空间结构。

  搭建出来后想一下以下两个问题:

  【PPT展示】1、如果我们用一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一个氢原子,有几种可能

  2、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又有几种可能

  找几个同学问一下他们做出来的模型的空间几何结构。

  【讲述】经过我们科学家精确的实验测定发现,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果仅有一种空间结构,那此刻甲烷它的空间结构该是那一种呢你们动手做一下,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构仅有一种,看看应当是哪一种结构。

  【学生回答】正四面体

  【PPT展示】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

  【讲述】很好,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果仅有一种空间结构的话,那么甲烷的空间结构肯定就是正四面体了;如果它是一个平面正方形或者四棱锥的空间结构,那么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相邻和相对肯定是两种不一样的结构,如果我们用两个X原子替代甲烷分子其中的两个氢原子,其结果仅有一种空间结构的话,那么甲烷的空间结构肯定就是正四面体。在这种结构中,每个C-H与C-H都是等价的,且他们之间的夹角也就是键角为10928’。

  【过渡】好,看完了甲烷的结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甲烷的性质。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讲述】【PPT展示】通常情景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为0.717gL(标准状况),极难溶于水。

  【过渡】这些就是甲烷的一些物理性质,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化学性质。

  我们常说结构决定性质,那么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了它有那些化学性质呢

  【板书】2、化学性质

  (1)、稳定性

  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决定了甲烷通常情景下是比较稳定的,如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等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PPT展示】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等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讲述】甲烷的稳定性是由它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稳定结构决定的。

  【过渡】但任何物质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而它的变化是绝对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甲烷也能发生反应。比如在特定条件下甲烷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能够燃烧和发生代替反应等。下头我们就一齐来看一下甲烷的燃烧反应。

  【板书】(2)、甲烷的氧化反应——燃烧反应

  【讲述】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通常情景下1mol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CO2,放出890kJ的热量,火焰呈淡蓝色。

  【板书】CH4(g)+2O2(g)CO2(g)+2H2O(l)

  下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1资料卡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怎样检验甲烷燃烧生成的产物

  甲烷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能够经过将干燥烧杯罩在甲烷的火焰上,之后倒转烧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来检验。

  (2)点燃甲烷前应有什么操作

  【总结归纳】点燃甲烷前应当验纯,这就提醒我们,在使用任何可燃性气体前必须要进行验纯,否则他们与空气混合到达必须的比例的时候就会发生爆炸。

  【提问】如果你发现你家里面使用的煤气或天然气发生泄漏的话,你将怎样进行查漏呢

  【讲述】我们应当先打开门窗,让可燃性气体在室内的浓度,同时关掉煤气或天然气的总阀门,并且要到户外去打电话进行求救,切勿触动任何电器开关(如开、关灯)、在室內使用电话或手机、使用火柴或打火机、按动邻居的门铃、开启任何煤气用具,直至漏气情景得到控制。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检验这两种物质呢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甲烷的另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板书】(3)、甲烷的代替反应(特征反应)

  【讲述】甲烷在通常情景下不与强氧化剂反应,但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烷是能够与一些氧化剂发生反应的。如在光照的条件下就能够与氯气发生反应。下头我们一齐来看一个甲烷与氯气反应的视屏。

  【提问】在这个实验视屏你看到了些什么现象

  【总结】色变浅、水上升、出油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这是因为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了能溶于水的氯化氢与不溶于水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等油状液体。其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为:

  【板书】

  【讲述】在上述反应中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不是直接一次性完成的,而它们是一个连锁的反应,反应中生成的一氯甲烷又可与氯气进一步反应,依次生成难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四氯化碳——是一种很好的灭火剂),注意:有机反应方程式用“→”,不用“=”。

  【讲述】仿照生成一氯甲烷化学方程式,尝试写出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讲述】在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是液体。

  【讲述】在上述反应中甲烷分子中的4个H原子逐一被Cl原子所代替生成了4种四种不一样的代替物,像这种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代替反应。

  【板书】代替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代替反应。

  【讲述】甲烷在光照下除与氯气发生代替反应以外,还能与其它气态卤素单质发生反应,它与氟气的反应更容易,与溴蒸气的反应更困难,与碘蒸气几乎不反应。但甲烷不能与氯水、溴水等反应,使氯水、溴水等褪色。

  【提问与思考】1、在甲烷与氯气的代替反应中那种生成物最多2、代替反应与置换反应有何区别

  【PPT展示】【小结】

  1、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说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最基本的实验事实是什么

  2、甲烷主要存在于那些物质中,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

  3、甲烷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4、什么是代替反应它与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景下比较稳定,但在必须条件下能够发生燃烧反应、代替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代替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习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代替反应和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分子结构

  1、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分子结构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稳定性

  (2)甲烷的氧化反应——燃烧反应

  CH4(g)+2O2(g)CO2(g)+2H2O(l)

  (3)甲烷的代替反应(特征反应)

  代替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代替反应。

  氯气与甲烷的代替反应方程式:...

化学教学案例(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