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精选6篇)

时间:2018-02-02 08:11: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背影》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于父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

1.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讨论作品中父子情感的展现和启示。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背影》的背景;

3.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背影》,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父子情感的展现和启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展示: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展示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如演讲、朗诵、绘画等;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出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对父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方法:

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教学评价:

1.学生表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情况,评价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品的展示情况,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背影》这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背影》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背影》这一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于父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

1.分析《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讨论作品中父子情感的展现和启示;

3.进行创作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父子情感的理解和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背影》,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父子情感的展现和启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创作:让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等创作活动,表达自己对父子情感的理解和情感;

5.展示: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出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对父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方法:

1.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和分享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2.创作式教学:通过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展示式教学:通过展示和分享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

教学评价:

1.学生表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创作情况,评价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反馈和创作成果,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背影》这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背影》教学设计 篇三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先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再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抽取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及示教学突破】

  1、重点:

  ⑴ 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⑵ 体会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⑶ 分析本文的剪裁,感受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2、难点:

  作者的写作极其“诚实”,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教学突破】

  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用了多个动词,这些词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怜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加以分析。另外,对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讨就会体会到作者是在“诚实”的写作,这正是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1、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2、对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应有所了解。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课文,介绍背景资料。

  2、叙述事件,进入新课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一、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1、师:同学们,一个月的寒假刚刚过 去,大家一定和父母亲人们在一起 渡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感受到了 浓浓亲情。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父 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呢?

  抽学生讲述。

  2、师:很好,刚才大家讲了让自己最感 动的事。本课描写的是“背影”,是 让作者望而泪下的父亲的背影。它到底是怎样的呢?

  3、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情况及作品背 景。

  学生活动:

  1、积极思考,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踊跃发言,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事, 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2、听了教师的话,均感到好奇:背影有什么好写的呢?看着背影就能落泪,可能吗?对新课学习产生兴趣。

  3、仔细听教师讲述,作相应记录。

  二、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

  1、抽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 出感情。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 人物、事件、地点。

  ⑵ 不能理解的词句。

  ⑶ 自己认为感人的地方。

  ⑷ 写背影的语句。

  学生活动:

  1、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感 情基调。

  2、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三、深入理解

  教师活动:

  1、师: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这篇文章的文眼 是什么?

  2、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我、父 亲、我和父亲之间还是我的家庭困难?

  3、师:文章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请试着概括一下。

  4、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 况下见到的?

  5、与学生共同理清文章脉络,将内容 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1、生:是课文第一句话,“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生:文题是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 情,还有我对父亲的眷恋。

  3、生:一共写了四个。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4、生: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5、讨论发言,理清文章脉络。

  四、本课小结

  本课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导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感情基础。随后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知晓了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理清了文章脉络,对文中渗透的浓浓爱意有了较为切实的感受,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背 影

  朱自清

  开篇破题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事情经过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 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6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结尾抒怀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重点研读第6段。

  2、感受文中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3、阅读理解2、3、4、5段。

  4、进一步感受父亲对“我”体贴入微的关怀。

  5、辅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6、完成随堂练习。

  一、重点研读第6段

  教师活动:

  1、抽一个学生朗读第6段。

  2、师: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了父亲 的背影?

  3、组织学生讨论:在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作者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来作细致描写,请把这些词找出来加以体会,并说说这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效果?

  4、师:我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泪很快流下来了”,又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5、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我”总共流了几次泪?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流的,表明了什么?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6、师: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点拨:父亲觉得总算尽自己的能力为儿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轻松。

  7、师:在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是哪几句,这几句话有何意味?

  点拨:这些话蕴含着许多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之隋。

  学生活动:

  1、充满感情的朗读。

  2、思考回答。

  生:一是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另一个是父亲送我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感受文中关键词的作用及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注意文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表意作用,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4、生:作者领会到父亲的爱,禁不住泪流满面,却又怕父亲看见担心。

  5、积极参与讨论,在教师指导明确 答案。

  6、用心体会。

  7、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二、阅读理解2、3、4、5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细读第2、3、4、5段。

  2、师:“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3、师:4、5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当时感受到这种关怀了吗?

  让学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重点探讨“我”前后心理的变化。

  4、师:“其实我那时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这句话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

  1、细读相关段落,感受父亲对儿子体贴入微的关怀。

  2、生: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3、生:父亲本打算让茶房陪我上车,后来终究不放心,决定自己去。送我上车时特地选了一个靠近车门的位置,又嘱咐茶房照顾我,并再三叮嘱我路上要小心,这些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4、研讨这句话的作用。

  三、完成随堂练习

  教师活动:

  1、抽学生完成随堂练习一,了解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导人随堂练习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加以明确。

  学生活动:

  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字词练习。

  2、独立思考重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教师指导下深入体会。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着重对课文第6段进行了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朴实、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深情,分析了一些动词、形容词等在描写中的表达效果。另外,本节课还对课文的前半部分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对文中的父子之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背 影

  朱自清

  三次流泪: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见面背景:

  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第三课时

  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写作。

  2、引领学生品析名画。

  〖学生活动

  1、用朴实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2、品析《父亲》,培养艺术鉴赏力,得到美的熏陶

  一、小作文

  教师活动: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2、鼓励学生发言,朗读自己的作品。

  3、当场点评。

  学生活动:

  1、尝试用朴实的语言来描写某个人做某件事的过程和情景。

  2、举手朗读自已的作品。

  3、听教师点评,找出不足点加以完善。

  二、名画赏析

  教师活动:

  1、对油画《父亲》的创作背影作相应介绍。

  2、让学生细细品味,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3、加以点评,对学生进行情愿教育,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1、听教师讲述,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2、品析。

  3、在教师引领下用心体会。

  三、本课小结

  学以致用,本课的小作文就是针对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对学生进行的训练。而名画赏析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外,还应根据其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一些更深层次的探讨。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父 亲

  罗中立

  背景:经过辛勤劳动换朱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

  古铜色的老脸

  车辙似的皱纹

  犁耙似的手

  破旧的茶碗

  缺了牙的嘴

  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五、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背影》是篇传统课文,有报道说某出版社在编选教科书时打算将这篇课文删去,其理由有二:一是父亲的形象不够潇洒;二是父亲攀爬月台是违章行为,且很危险,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可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整体把握内容最好从理清全文脉络人手,全文的脉络舒以列表板书。

  2、文中所流露的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很容易感知,不用在上面花太多时间。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理的变化。课文写得十分坦诚,作者在文中前后的心理是不同的,起初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暗笑他的迂,后来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才良心发现,感受到父亲的爱。深入体会“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背影》教学设计 篇四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设想

  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2.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四次流泪”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朗读《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听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25年10月,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2、字词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2)、看意思说出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5.短时间停留()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10.细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质疑探究

  1、“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第一次点背影开篇点题

  第二次绘背影突出主题

  第三次别背影深化感情

  第四次念背影深化主题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体会几次流泪包含的感情。

  “到徐州见到父亲??。不禁簌簌地流下泪”(伤心难过的泪)

  看见父亲爬月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激的泪)

  父亲背影消失时??我的眼泪又来了。(依依惜别的泪)

  读到父亲来信时??晶莹的泪光(相思的泪、饱含辛酸的泪)

  4、理解本文朴实简练的语言表达方式: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四、再读首尾,领悟深情,把握主旨。

  再读首尾段,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五、真情告白,理解父亲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他的爱。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小结

  以歌曲《父亲》作为本节课结束,去深深体会那伟大的亲情。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父亲的背影我的泪

  点背影开篇点题伤心难过

  绘背影突出主题感激

  别背影深化感情依依惜别

  念背影深化主题思念辛酸

  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教学反思: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三)培养语感

  语感对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课时导入、播放录音、学生的自由朗读,都有意识对学生进行了语感培养,但在学生探究问题及分析课文时却忽略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背影》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感受父子情深,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教育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佳统美德。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父亲送“我”去上学,并在月台艰难地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这件让人感动不已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

  新的课程理念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人文化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博采众家之长”,大胆吸收借鉴更先进的文化元素,生活元素,丰富语文课的内涵,让学生吸取更多、更人性化的知识。在人情日益冷漠,代沟日益加深的今天,引导学生学好本课,陶冶他们的情操,增进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会关爱他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佳统美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难点:体味父子情深。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理解及分析文章的能力。就这篇文章而言,学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教学中应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阅读为主,找出刻画最生动细致的地方,集中在买橘子的背影上,细细地揣摩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前文给出的背景,进入特定的情境,亲身感受体验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从而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父爱。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1、结合背景音乐,让学生阅读《儿子眼中的父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音像文件,调动学生多重感觉器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拓展迁移,让学生谈谈自己亲身经历中所体会的父母对自己的爱及自己对别人的关爱,从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爱,懂得感恩与回报,并且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

  背影学习心得范文

  开学第二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的一篇名作《背影》,《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几点反思:

  一、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层次后,我带领同学们直奔课文第6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画的”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找描写背影的句子,品析动词描写的妙处,归纳人物特定环境下细节描写的方法。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高,纷纷举手,品词品句很精彩。紧接着,在课堂的下半段时间里,我还设计了请学生“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这一环节,学生们高昂的积极性再度被调动起来。我班的许秀雨、陈茂、郭虹余等几位同学经过认真揣摩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表演时很投入,把父亲攀爬铁道时一系列的重要的动作表现得非常到位。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当之好,原本显得有些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笑声不断。这样不但做到了分析课文时重点突出,还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接下来,紧扣两次流泪,体会父子间深沉真挚的爱是本节课的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学生是很难进入意境的。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路上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所做的几件事,还有文中父亲说的5句话来体会。一层层地引导着学生进入意境,体会到作者当时流泪的复杂心情:这是理解的泪、感动的泪、幸福的泪、怜惜的泪、自责的泪、依恋的泪。

《背影》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幅画面,或者一个瞬间,它使你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并终身难忘吗?请描述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它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也许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并经意,但在特定的环境中,那种亲情的感念便会涌动在我们的心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就是作者抓住最为动情的瞬间——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成就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

  二、初读,寻找亲情瞬间

  1、作者回顾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听读课文,要求熟悉课文内容,听清生字读音

  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找出文中提到背影的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哪一段,并说说你的理由。

  文章共有四处描写背影的文字: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了下来。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因为此处作者写得最详细——先写外貌、写衣帽,然后在写动作,用特写镜头精细的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来烘托。

  三、品读,体味亲情涌动

  1、重点品读课文第6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这段文字,用下面的句式说自己的感受

  这段文字的感人之处在于,如

  (提示:发言可从文段的内容、表现的手法、文章的语言、情感的抒发等各种角度展开)

  (2)课堂讨论

  (3)教师归纳:

  这段文字的感人之处在于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如“我”已经上车,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但父亲担心“我”路上口渴,还专门为“我”去买橘子。

  这段文字的感人之处在于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艰难,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路都显得蹒跚,还要费那么大的力亲自去买。

  这段文字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的细腻描写,对父亲外貌、动作的细腻描写,还特别交代了父亲的不容易。

  2、朗读全文,准备探究下面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印象最深,从而着力地进行描写?

  (父亲的背影随处可见,作者为什么会那么钟情于这一刻的“背影图”,而不吝笔墨,将它流于笔端,奉献给读者呢?)

  3、提示探究思路。可从如下三个角度展开探究

  (1)分析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

  (2)品味父亲送行时说的几句话

  (3)父亲的身体状况

  4、课堂小结

  在祸不单行的家境中,父亲在谋士与送行二者之间,将儿子的路途平安看的更重,这是何等的爱子之心!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父亲还要安慰儿子,送行时又细致入微的关照。买橘子要过铁道,体胖的父亲爬起来非常费劲,但是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想到这些,就在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时,“我”的良心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所以“我”哭了,父亲此时的背影便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

  四、朗读,回味亲情表现

  1、体会文中四处写背影的文字的作用

  第一处: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第二处:详细描写,包括外貌、动作,并以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此背影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是全文的主脑。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及儿子对父爱的理解

  第三处: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

《背影》教学设计(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