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16-03-07 02:39: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精选12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精选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等14个生字。会写蚂、蚁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识字规律自主识字。

  2、通过阅读,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3、通过儿歌,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夏天的景物与气候。

  教学难点: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会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识字的方法。

  2、通过阅读儿歌,让学生了解夏天的景物于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看图识字,引出生字

  1、夏天就要到了。在夏天,同学们都喜欢干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我请大家看一幅很美的图,请大家看一看,想一想,图上都有什么呢?(出示彩图)

  出示生词卡片(有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

  3、他们在干什么呢? 能不能用比较精彩的语言告诉老师?打开书57页读读。

  出示生词卡片:展翅飞、捉迷藏、造宫殿、运粮食、游得欢、接网忙

  二、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游戏:找朋友 找出生字新朋友

  1、带拼音读词读句:谁认识这些生字新朋友?

  2、去掉拼音小帽子,你们还会读吗?练练吧! (自由练读)

  3、男女生比赛读。

  4、抽读生字卡片。(打乱次序)

  5、学生摆字卡。 (边读边摆成3排)

  6、学生找字卡。 (识字大王、识字小老师)

  7、游戏:拍手找朋友:图文结合 谁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

  游戏:捉迷藏 这些生字躲到了课文里,大家还认识吗?

  三、朗读感悟,兴趣学习

  1、自由试读识字儿歌。

  要求:

  (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共有几句话,作上记号。

  请同学分别读这三句话。

  请挑一句你最喜欢的,赶快练练吧!

  2、合作学习:请把你喜欢的这一句,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全班展示读。反复练读这三句。

  4、表演读:星星创作奖 神秘奖品奖给读得最好,表演得最好的小组。

  要求:每组挑一句最喜欢的,边读边表演。看哪一组读得最好,表演得最好。时间1分钟。

  5、全班展示:全班配合读,小组表演。

  6、小组比赛读。

  7、拍手连读。

  8、游戏:找尾巴 全班拍手读,一人排顺序。

  读课文或边儿歌:

  小蜻蜓展翅飞

  小蝴蝶捉迷藏

  小蚯蚓造宫殿

  小蚂蚁运粮食

  小蝌蚪游得欢

  小蜘蛛结网忙

  四、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 分类学习法:这么多生字怎么学更轻松呢?孙老师教你们一的好办法,就是分类学习法。

  2、 小组讨论法:这些字可以分成两类,哪两类呢?同桌讨论一下。

  第一类: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第二类:展、运、网

  (1)学习第一类字: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1)编儿歌:蜻青青小虫天上飞

  2)虫+熟字:虫+青、虫+廷、虫+胡、虫+丘、虫+引、

  虫+马、虫+义、虫+科、虫+斗、虫+知、虫+朱

  编儿歌记生字:虫和青,蜻蜓的蜻;虫和廷,蜻蜓的蜓

  (2)学习第二类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去掉拼音读

  五、指导写字

  1、指导写蚂、蚁。

  这两个字都是虫字旁,应该写得左右大致相等。虫字下面的提不要写成横。

  右边的马、义要写得瘦长一些。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仿写。

  3)兴趣延伸

  同学们,课下还可以观察一下,夏天其它动物都在干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课时备课

  1.积累背诵描写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16个成语故事或成语,感受人间爱的情感。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短文,理解成语故事,受到启发。

  教师准备

  写有“读读背背”中16个词语的黑板、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讲授故事,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现在讲一个三国故事。(教师简要的讲述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然后启发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情谊?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词语。

  2.出示词语,学生朗读。

  (1)出示小黑板。

  情同手足

  一见如故

  部分彼此

  推心置腹

  忘年之教

  惜老怜贫

  不期而然

  心心相应

  无微不至

  问寒问暖

  心地善良

  亲密无间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友好相处

  天涯比邻

  (2)自由朗读一遍。

  (3)教师指名读一读。

  (4)学生齐读。

  (5)教师打乱词语顺序,指名读。

  (6)学生开火车读。

  (7)学生再自由读。

  3.开展竞赛,看谁背得快。

  二、完成阅读。

  1.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大家背诵了一些成语,以前我们也学过成语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学生自愿讲说故事。讲完后,师生可以给予评议。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看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自读文章,思考短文后1题为什么说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1)默读文章,思考短文后1题,用画出答案。

  (2)教师组织学生订正答案。

  4.浏览故事,找出与题目对应的短语。

  5.再读短文,小组合作,交流体会。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先小组内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点播。

  6.拓展练习。

  班内交流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给4个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能正确用字,减少别字。

  3、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

  4、能把表示“一定”意思的肯定句,改写成“非……不可”的双重否定句式。

  5、能把句子中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6、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改写句子,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整体感知。

  二、指导第一题。

  1、读准每个字的两种读音。

  2、口头组词交流。

  3、比较归纳,掌握规律。

  di:箭靶的中心 she: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断了

  的 折

  di:真实、实在 zhe:一般常用于东西弄断或弯曲

  san:由聚集而分散 juan: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或圆筒形的东西

  散 卷

  san:没有约束或零碎不集中 juan:常指卷子

  4、书面组词。

  三、指导第二题。

  1、自由书空,想想每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

  2、指名逐一板演,强调易错处。

  3、认真抄写。

  四、指导第三题。

  1、学生自改别字。

  2、交流,订正。

  3、比较组词,加深印象。

  五、指导第四题。

  1、自己读句子,想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

  骄傲:

  (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2)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生气:

  (1)因为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2)生命力,活力。

  自然:

  (1)不勉强,不呆板。

  (2)表示理所当然。

  3、小结: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根据语言环境正确理解。

  第2课时

  一、引入。

  二、指导第五题。

  1、分析例句。

  (1)自由读,想想两句话的意思。

  (2)比较异同。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表达的句式不同,原句的“一定”换上“非……不可”,在语气上更肯定。

  2、试改第1句。交流。

  3、独立练习第2句。

  三、指导第六题。

  1、回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哪几部分。

  2、判断每句话缺少了什么。

  3、补充缺少部分,注意加上标点。

  4、交流纠错。

  四、指导第七题。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想想:概括这段大意,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摘录法,因为有概括性的句字)。

  3、划出概括性的句子并加以整理摘录。

  五、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说明:

  苏教版实验本教材第九册五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富人文气息的文章,通过对艄公在黄河上驾驭羊皮筏子的描写来反映出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也通过乘客在乘坐羊皮筏子时的谈笑风生,这些来说明他们就是黄河的主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感悟到黄河的险恶,感受到在黄河上驾驭羊皮筏子的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到课文内在的一种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一、感悟黄河的汹涌激荡

  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那汹涌咆哮的黄河边。我们的心也随着汹涌的黄河澎湃起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黄河的汹涌,打开课文,看一看101页上的插图,把课文中描写黄河的句子、词语找出来,读一读,请读出你对它的感受。

  学生开始读课文,找词语。

  指名读课文。(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或者是词语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

  如果是适当的词语就让他把这些词语写到黑板上。

  如果是课文中的段落,你就可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大量的读。一定要让学生觉得黄河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是一条令人感到胆战心惊的河流。

  A:我听到了你告诉我,黄河是可怕的,你千万别去;

  B:黄河的风浪是滔天的,太可怕了;

  最后,我们来听一段音乐,一起感受一下黄河的汹涌。

  过渡:就是在这如此汹涌的黄河上,却仍然有一群人出没在黄河上,他们就是驾驶和乘坐羊皮筏子的艄公和乘客。

  二、学习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和乘客

  第一次见到它时,“我”知道那是羊皮筏子吗?当时作者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能找出文中的段落来读一读吗?自己感觉一下。

  指名读,并说说你认为“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应该怎样朗读这一自然段。

  是呀,我非常担心那小小的东西会被黄河的浪头吞没,当他突然发现那上面竟然还有人时,作者的感情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这种心情的呢?请一个同学把课文第三自然段来读一读。

  你觉得作者此时的心情用什么词来形容。(提心吊胆、胆战心惊、胆惊受怕……)

  再看一看皮筏上的人在“我”眼中是怎样乘坐羊皮筏子的。找到文中的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讲解该句

  在我眼中,这六个人是非常的危险,我非常的担心他们。请你再读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发现什么问题?

  投影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文字。

  开始质疑: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请你说说你的疑问,引导学生发问

  如此危险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核心问题)

  怎样解决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呢?其实有很多解决的方法,比如: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独立思考、跟同学讨论等。下面我们同学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如此危险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这个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读书。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交流、讨论。

  完毕后,请同学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结果。

  有A:乘客们相信艄公;

  B:乘客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坐羊皮筏子。

  C:乘客们非常勇敢;

  D:乘客们相信艄公的驾驶技术,他们不担心;

  ……

  你从哪儿得到这个答案的呢?想的,书上说的。

  赞扬:你真会看书,你比较会思考……

  是呀,正因为艄公的勇敢、智慧使乘客们非常相信艄公,也正因为如此,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投影出示该句)板书: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请你在文中读一读表现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句子,读出你对老艄公的敬仰和赞颂。

  指名读,交流读

  三、总结全文,领悟艄公的精神

  千读万说,汇成一句话那就是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勇敢的精神。黄河上的老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老艄公的智慧和精神能永远流传下去,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四、作业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要说的或者要提问的吗?

  请学生说一说

  说说我的一个疑问:黄河的主人是驾驶羊皮筏子的艄公,他是凭着勇敢,那黄河上乘坐羊皮筏子的乘客也是非常勇敢的,没有勇气他们是不敢乘坐羊皮筏子的,那他们能不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呢?

  五、板书

  黄河的主人

  艄公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乘客谈笑风生

  教学点评: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黄河惊涛骇浪的描述,感受艄公在黄河上的勇敢,以读来感悟、用问来质疑也去感受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也是黄河的主人。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作者的意图——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体会夹竹桃的妙处,感受植物之美。

  难点:懂得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有关夹竹桃的资料。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倒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夹竹桃,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

  五、精读课文能,领悟夹竹桃的“妙处”。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夹竹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夹竹桃是怎样的?

  3.读了课文,你也喜欢夹竹桃吗?为什么?

  六、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1.作者在表现夹竹桃的时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7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天空。

  客人一走进大门,()的是一阵幽香,()的是()似的叶子和()或()似的花朵。

  3.造句:不是……也不是……但是……

  四、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植物,用自己话描绘它。

  板书:

  总起:留恋和回忆

  夹竹桃花色:红白相映,奇妙有趣

  花期及幻想:一年三季,一声不响,月光之下

  总结:爱上夹竹桃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使学生热爱学习,就必须使教师教的过程及学生学习的过程充满趣味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学、乐于学、主动学。在设计中,我们紧紧围绕着一个趣字,在整节课中采用了许多趣味性的手段,力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导入片断】

  一、谈话。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二、玩游戏辨认小动物。

  1、猜谜语。

  ⑴有个动物最狡猾,尖尖小嘴长尾巴。(学生猜狐狸,教师贴上狐狸的卡通画。)

  ⑵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学生猜松鼠,教师贴画。)

  2、形体表演。

  ⑴教师左右手各伸出一根手指,放在头部两侧,模仿兔子耳朵,学生猜对后,把兔子图画贴在黑板上。

  ⑵教师手搭凉棚,模仿猴子形象,学生猜对后,把猴子图画贴在黑板上。

  3、说说这些小动物的特点,说得好的教师奖给礼物动物卡通图画。

  三、导入语:这四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

  【评析】

  导入部分新颖有趣,生动活泼,既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动物及其特点,激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又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准备。

  【识字片断】

  1、自主学习,读文识字。(学生借助插图读课文,遇到有生字的地方,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要把生字读准确。)

  2、学习生字。

  ⑴出示课件,师生共玩射门游戏。(课件演示:远处有一球门,近处是标有生字的一个个足球,认对了生字,球就会射入远处的球门。)

  ⑵趣味游戏开火车,进一步学习生字。

  3、巩固生字,分小组讨论,然后说说自己用了哪些方法识记生字。

  ⑴识记酸字。(教师讲杨梅这种水果或讲望梅止渴的故事,学生想起杨梅的味道,嘴里酸酸的,眉头皱起来接着,请几位学生上台品尝糖果,同学们认真观察两种神情的不同,加深印象。)

  ⑵识记串字。(字谜:两口上下排,竹签插起来)

  (其余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相机指导,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

  二、写字。

  1、课件演示。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这个写字的简单课件由PowerPoint和Photoshop

  7.0这两款软件配合制作。通过不断地点击,屏幕上就开始显示

  酸、葡、萄、狐等生字一笔一画的书写过程。先是宋体字,接着是隶书和行书(通过课件展示,学生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了解笔顺规则,激发写字的兴趣。

  2、在黑板上的田字格内示范生字写法。(教师写好后,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结构布局是否合理、美观,书写笔顺是否正确等等。)

  3、指名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余学生在下面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评析】

  爱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通过玩识字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效果显著。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办求识用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直观形象及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识字,增强了识记效果,如识记酸、串等字。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电脑,动态地演示字的结构、笔顺及书写规则,照顾到全体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汉字书法艺术的美,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另外,教师改变了过去高高在上、一贯正确的做法,创设了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场景,把自己写字时出现的问题变成一种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为什么要画四个不同的太阳,学会13个生字,读通顺带有生字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画四个太阳的美好愿望。

  3、学会书写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揭示课题。

  播放课件,欣赏音乐,让学生听后说说这首歌是唱什么的?

  点击课件出示“太阳”指导读准音“阳”。小朋友,你们对太阳了解有多少呢?谁能把太阳画出来呢?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得也是一个小朋友画太阳的,请小朋友一起读课题:18、四个太阳

  过渡:这是四个怎样的太阳啊?小作者“我”为什么要画这四个太阳呢?请小朋友先认认真真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刚才的两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排除生字。

  1、老师范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贴出相应的四个太阳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刚才老师在读的时候,每个小朋友听得都非常认真,现在你们也去试着自己读这篇课文好吗?读的时候,请小朋友用“——”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

  3、自由拼读画出的生字新词。

  4、检查生字。

  A课件出示生字、句子。

  B读卡片上的生字。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小朋友,你最喜欢四个太阳中的哪一个太阳呢?(生答)那你们就去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太阳的这一小节吧。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学课文(重点指导朗读)

  A、绿绿的太阳

  夏天到了,天气怎样啊?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凉快一下呢?谁愿意用朗读的方法把清凉送给老师和同学呢?

  B、金黄的太阳

  果园在金黄的太阳的`照耀下,散发出了一阵阵水果的香味,原来是(果园里,果子熟了。)(课件出示)指导朗读。果园里的果子熟了,可我们小朋友都忙着学习,还不知道呢?怎么办呢?别慌,有金黄的落叶呢,它正赶来邀请小伙伴去尝尝水果的香甜呢?谁来学学落叶,去邀请小伙伴呢?(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指导朗读:热情好客)

  C、红红的太阳

  (出示课件)看到这雪景,听到这风声,小朋友,你感觉怎么样啊?

  是啊,此时的我们多么希望有个红红的太阳给我们带来温暖啊,谁愿意把这份温暖送给大家呢?(指导朗读)

  D、彩色的太阳

  春天是怎样的呢?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吧。美吗?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呢?(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指导朗读)还可以说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呢?

  这四个太阳是谁画的呀?“我”为什么要画这四个太阳呢?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你们谁来评评这个小画家?

  四、生字书写指导。

  五、齐读课文,进行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老师也想画个太阳,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老师想画个怎样的太阳吗?(生猜)老师最想画一个快乐的太阳(师简笔画),让这个充满快乐的太阳高高挂在我们英才学校的上空,使英才学校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都能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六、布置作业:

  回去画一个自己心中的太阳。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 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 看图作文。

  4、 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读一读、背一背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 讨论交流:

  (1) 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你还知道那些有关保险的事情?

  (3) 交流你搜集的资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

  教学重点

  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文要求

  看图作文,作文要符合图意。

  二、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三、再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写从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四、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有序观察,看懂图意;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编写故事,符合图意。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五、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六、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筛选搜集到的资料,办有特色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办小报,迎国庆。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指名读《实践活动》中的办小报,迎国庆。

  三、全班讨论,明确办特色小报活动的程序和方法。

  1、 起报名。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2、 版面安排。美观大方,图文并茂,错落有致。

  3、 书写工整,尽量不写错别字。

  四、展示小报,互相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设计思想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知道通过读书要明白那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自学初步学会生字,再读中学会生字。学会生字后在去读课文,这样读文和识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读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意图,使学生受到启迪。】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读,然后在向大家汇报。】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下写字的时间。每一课中的生字应分散在不同课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九: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劳有了自信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十:作业设计

  1、自己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注意选择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你对他称赞的话儿写下来,并亲自对他说说。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

  2、扫除文字障碍。(多媒体出示字词。找学生读,齐读,写生僻字)

  三、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春”美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2、学生可能回答:

  (1)“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这也启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多角度构思。

  (2)“春”美在万紫千红的花。 花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3)“春”美在温暖的杨柳风。 风的特点:和煦、芳香、悦耳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4)“春”美在细密的春雨。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多媒体显示:杜甫《春夜喜雨》诗。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朱自清的“春雨”是密、亮、绵长的。

  (5)“春”美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人们。

  3、小结: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板书:——美在景物)

  四、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预设以下赏析的点: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3)写野花用了什么手法?为何那么传神?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的表达效果。

  “密密地斜织着”中的 “斜”字,“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薄烟”一词,“绿得发亮”及“青得逼你的眼”的“逼”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篇11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教学设计方案 篇1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方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