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参考资料: 1、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299-301 . 2、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92-193 . 3、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78-180 .
  • 译文
    暂且借着这杯酒遣散无聊,不要损坏了你的愁眉与细腰。
    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得上离别更痛苦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着。

    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
    为了告诉行人不要为情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

    注释
    离亭:离别的驿亭,即驿站,是离别处。
    赋得折杨柳:赋诗来咏折柳送别。《折杨柳》是曲子名。
    送:遣散。
    无憀(liáo):即无聊,无所依赖,指愁苦。
    愁眉与细腰:柳叶比眉,柳枝的柔软比腰,有双关意。
    争拟:怎拟,即不拟,即为了惜别,不想爱惜柳条。
    含烟惹雾: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
    依依:状恋恋不舍。

    参考资料: 1、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299-301 . 2、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92-193 . 3、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78-180 .
  •   这两首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站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离亭指分别站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第一首起句写双方当站的心绪。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站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既然事已至此,不能挽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反跌,使得情绪放松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把它更紧张起来。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量。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这句量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不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双关,以“叶比美女之眉,“身比美女之腰,乃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比喻。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首写法不同。”半描写杨“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而杨“既如此多情,它就不会只管送走行人,而不管迎来归客。送行诚可悲,而迎归则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的“莫损愁眉与细腰”那句双关语。就人来说,去了,还是可能回来的,不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就“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86-1187 . 2、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92-193 .
唐代的其他诗人
  • 薛稷 薛稷(649~713)字嗣通,中国唐代画家,书法家。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曾孙,中书令薛元超之侄。汉族,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后被赐死狱中。工书法,师承褚遂良,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无作品传世。
  •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李咸 李咸(100年—175年),字元卓,另说字元贞,汝南郡西平(现河南省西平县)人。曾任高密令,后迁徐州刺史,又拜渔阳太守,度辽将军。汉桓帝时,拜将作大匠、大司农、大鸿胪、太仆。汉灵帝建宁四年(171)任太尉之职,汉灵帝熹平二(173)年三月,李咸被免去太尉之职,熹平四年(175)卒,享年76岁。范晔《后汉书》无李咸传,李咸事迹零星散见于他人传记中。后汉大儒蔡邕曾为李咸作碑文《太尉李咸碑》(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蔡中郎集》题作《太尉汝南李公碑》)。
  • 丁仙芝 丁仙芝,字元祯,曲阿(今江苏丹阳市)人,唐开元十三年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至十八年仍未授官,后亦仕至主簿、余杭县尉等职,好交游,其诗仅存十四首。
  • 熊孺登 熊孺登,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约唐宪宗元和(806—820)前后在世。元和年间(806—820)登进士第,为四川藩镇从事,与白居易、刘禹锡友善,时相赠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达了他们之间情谊。他勤于创作,写诗很多,而传于后世的仅存诗集一卷。其中赠答应酬之作较多,佳句不少。有些诗句感情真挚、动人,为时所传诵。
  • 万俟造 万俟造,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德宗贞元十三年(797)登进士第。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一〇、《登科记考》卷一四。《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