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教案

时间:2017-03-06 02:50: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与朱元思书 教案

与朱元思书 学科:语文 班级:九( )  日期:20100823   主备:王政华 课题:与朱元思书 课时数: 2 类型:新授 复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领略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了解文体; 2.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 3.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把握写景的脉 络。学习课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美丽的山光水色能陶冶人的性情,现在就让我们跟散文家吴均一起到富春江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儿的奇山异水。 吴均是南北朝时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据《南史·吴均传》记载:吴均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他的诗文,后官至奉朝请。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但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xuān)邈 泠泠(líng) 经纶(lún) 横柯(kē) 鸢( yuān)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四、学生自读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五、反馈交流 1.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2.翻译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六、理清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七、课堂总结 文章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文章的第二段先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从水色、水清、水深、水急方面突出了“异”之特点;然后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2.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简析 (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

下之冠。 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从哪几方面来写?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于”字在这里省了。“若奔”,像奔马一样。 夸张和比喻。 (4)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板书: 水色 异水 水清 直接和间接、静态与动态 美妙 水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2)通过听觉来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泉水、鸟、蝉、猿,四种。 通过听觉来写的,有泠泠作响的水声,有嘤嘤成韵的鸟鸣声,有千转不穷的蝉叫,有百叫无绝的猿啼。请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是否让人觉得喧闹、嘈杂呢? 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教师明确: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教
与朱元思书  教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