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的教案【通用3篇】

时间:2013-09-05 02:35: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的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和组成

3.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地球的基本特征和组成

难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出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重要性。

二、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基本特征和组成,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内容,引导学生对地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与组员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四、梳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介绍地球的直径和周长,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实际大小。

五、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计算地球的直径和周长,以及判断地球的形状等。

六、作业: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查找有关地理学的资料,并写出自己对地理学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的教学,学生对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对地球的基本特征和组成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一难点内容,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3. 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难点:地球四季变化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引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基本认识。

二、讲解:教师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如昼夜交替、气候变化等。

三、实验:进行实验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效果,加深对这两个现象的理解。

四、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地球四季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四季变化的影响。

五、梳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地球四季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的。

六、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以及解释地球四季变化的原因等。

七、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当地的气象变化,分析当地的四季变化原因,并写出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地球四季变化的原因也有了初步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但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的教案 篇三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的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

  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纬线和经线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

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x b1.c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的教案【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