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3篇】

时间:2017-02-09 09:22: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一

在教学《游褒禅山记》这篇古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这篇文章的内涵。首先,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让他们亲自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古典之美。然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思想,促进思维碰撞,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接着,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作者和朋友的对话,深入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中情景,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们通过仿写或者改编《游褒禅山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最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创意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中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涵和价值,达到全面提升的目的。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相信学生们在学习《游褒禅山记》这篇古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从而更好地领会文学之美,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素养。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二

在教学《游褒禅山记》这篇古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呈现文本,使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和感受文章的内涵。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上感受文学之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互动教学的方法,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问答游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通过交流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互动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积累。

另外,我们可以利用实地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褒禅山实地感受,亲身体验文章中所描绘的山水风光,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壮美。通过实地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增强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运用,相信学生们在学习《游褒禅山记》这篇古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领会文章的内涵和价值,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素养。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三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