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爱莲说》教案【最新3篇】

时间:2018-05-06 01:36: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C《爱莲说》教案 篇一

《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周密所著的一篇议论文,内容深刻,语言优美,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份针对《爱莲说》的教案,希望对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爱莲说》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爱莲说》的内容及其议论意义。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理解《爱莲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难点:分析文中的议论论据及结构。

三、教学准备

1. 备课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爱莲说》的原文和相关解读资料。

2. 准备好课堂教学所需的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一幅莲花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莲花的好奇心。

2. 学习: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爱莲说》,并分析文中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莲花在《爱莲说》中的象征意义,并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总结:通过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爱莲说》的理解。

5.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学生对《爱莲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爱莲说》的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议论文写作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辩论,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爱莲说》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思想品质。

C《爱莲说》教案 篇二

《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周密的代表作之一,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议论内容备受推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下面我将分享一份关于《爱莲说》的教案,希望对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启发。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爱莲说》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爱莲说》的内容及其议论意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理解《爱莲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难点:分析文中的议论论据及结构。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爱莲说》的原文和相关解读资料。

2. 准备好课堂教学所需的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莲花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探讨莲花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2. 学习:带领学生朗读《爱莲说》,并分析文中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莲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总结:通过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爱莲说》的理解。

5.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学生对《爱莲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爱莲说》的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议论文写作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辩论,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爱莲说》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思想品质。

C《爱莲说》教案 篇三

C(3-22)《爱莲说》教案

爱 莲 说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

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幻灯片1)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幻灯片2)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幻灯片3至幻灯片6)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幻灯片6)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幻灯片7)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幻灯片8)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幻灯片9)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幻灯片10)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幻灯片11)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幻灯片12)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幻灯片13)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幻灯片14)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幻灯片15)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6)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幻灯片17)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8至幻灯片21)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板书: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予独爱莲 无(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 莲花 君子 七、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幻灯片32)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C《爱莲说》教案【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