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地理教案【精选3篇】

时间:2011-01-03 03:23: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地理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分析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特点和规律;

4. 讨论农业地域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农业地域的概念和特点;

2. 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特点和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特点和规律;

2. 讨论农业地域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域的农业景观,引发学生对农业地域发展的兴趣。

2. 概念解释:讲解农业地域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差异。

3. 形成原因:分析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条件、人文因素等。

4. 影响因素:讨论农业地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政策支持、技术进步等。

5.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 讨论影响:与学生一起探讨农业地域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启发他们思考未来发展方向。

7.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地域发展的意义和挑战。

五、课堂作业

1. 小组讨论:分析你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特点和发展现状;

2. 课外阅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农业地域发展的案例和趋势。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农业地域发展规律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地理教案 篇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特点和规律各有不同,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各种影响。本文将以中国农业地域为例,探讨其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一、中国农业地域的形成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山地、东北平原等为代表,这些地域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二、中国农业地域的发展

1. 华北平原:以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为主,农业发展较为成熟,但存在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2. 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稻谷、水稻、茶叶等作物为主,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但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结构调整亟待加强。

3. 西南山地:以水稻、玉米、茶叶等作物为主,山地地形限制了大规模农业生产,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支持和生态保护。

4. 东北平原:以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为主,农业发展较为稳定,但存在人口老龄化和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三、中国农业地域的影响

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而欠发达地区则需要政策支持和技术援助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农业地域的发展差异也导致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和人口流动等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既受自然条件影响,也受人文因素影响,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规律,可以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振兴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地理教案 篇三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地理教案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导学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

  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

  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地区泰国美南河平原澳大利亚南部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与小麦种植和放牧

  社会经济条件人多地少,劳动力冲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

  生产状况

  农业景观水田广布牧场和麦地广阔

  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大规模家庭农产

  产品用途自己农业商品农业

  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

  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不、浮肿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是以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度的上帝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是以发展种植业

  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东带,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相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特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

  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二、农业地约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项目特点

  生产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

  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

  科技应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

  农业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

  地域化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均耕地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生产习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特点成因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己为主控制人口数量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条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产需求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地食平坦开阔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

  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广阔促进商品量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地广人稀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机械化水平高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发展历史19世纪后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

  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

  生产特点专业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

  区域化

  发展措施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产稳产

  建立全国农业科技和研究系统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8、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

  分布亚洲季风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

  区位条件①水特条件优越

  ②地形以平原为主

  ③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④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

  ⑤种植历史悠久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地广人稀

  ⑤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主要特征①小农经营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①家庭农场经营

  ②生产规模大

  ③商品率高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

  相同点都是以种植业为主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国家美国、阿根廷等以牧牛为主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自然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是以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特点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

  措施作用

  修建铁路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

  种植牧草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

  打井取水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牧场生长

  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区位优势:发展措施:

  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

  草原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土地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交通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二、乳畜业

  概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发达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区委要求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

  区位特点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

  1、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

  饲料因素西欧地形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

  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市场因素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

  地域类型气候草场分布对象产品机械化程度市场

  乳畜业温和湿润人工为主人口密集地区奶牛牛奶及奶制品高本地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干旱半干旱天然为主地广人稀地区牛、羊肉、皮、毛较高外地为主

  章末总结

  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农业发达地区我国农业发达地区

  气候光热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产量关系密切光热于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东部季风区内光热和降水配合较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水分年降水量小于250号么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足,需要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合谷、湖畔、山麓地带西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等灌溉农业地区

  地形平原——耕作业,地平土厚,有利于实现税利化和机械化生产;山区——林业、牧业、副业、立体农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土壤肥沃的土壤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不同土壤类

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钙质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土、四川紫色土

  2、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类型区位因素生产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

  季风水田农业东亚、东南亚、西亚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加大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种植规模

  商品谷物农业美、加、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地广人稀、工业发达、科技先进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农业成本高,耗能大

  大牧场放牧业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乳畜业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市场、饲料供应机械化水平高、轮转放牧与圈羊相结合动物疫病的防治

  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地理教案【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