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案(精彩3篇)

时间:2015-08-06 08:34: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一

钱塘湖春行是一篇现代散文,描写了作者在钱塘湖畔的游玩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感受自然风光之美,了解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导入课文,让学生观看钱塘湖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随后,进行课文导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在春天游览钱塘湖,以及作者对风景的感受和体会。

接着,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他们理清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与文章相关的练习,如填空、选择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们以“春天的钱塘湖”为题,写一篇游记或感想。通过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章中的情感和主题。

通过对《钱塘湖春行》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和文化传统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想象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实际意义和教育意义。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二

钱塘湖春行是一篇富有诗意和情感的散文,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和自然景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了解江南水乡的浓厚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和尊重。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导入课文,让学生观看钱塘湖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感受。随后,进行课文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可以通过朗读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钱塘湖的独特情感和审美体验。

接着,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赏析,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创意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他们以“钱塘湖春行”为题,写一篇诗歌或散文。通过文学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章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对《钱塘湖春行》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和尊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更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三

导语: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湖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西湖那秀美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无限眷恋的情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

诗词有很多,你能回忆起一首吗?

《钱塘湖春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梳理诗歌中,作者所“行”处见到的景致,体会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4.通过诗歌的学习,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5.领会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6.初步了解律诗在格律上的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1.律诗在格律上的要求,如押韵等。

2.诗人的主观情感是怎样融和在写景中的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古往今来,有多少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啊!首先人们想到的是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幻灯片1:西湖美景。文字: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选自《饮湖上初晴后雨》)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更是描写西湖美景的代表之作,读了他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苏轼这比喻的确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幻灯片2:该课封面,应包括西湖、湖水、堤岸、骑马漫步的诗人、燕子、树间的小鸟等景物。文字:该课课名、作者、全诗。画外音:男声朗读该诗。)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72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幻灯片3:白居易照片或图片。文字:“白居易(72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次,感受一下诗中洋溢着的春意。

(三)、分析结构

1、 感受全诗,我们知道诗人在这首诗中写的是骑马游西湖,全诗大部分文字写的都是春天的景物,西湖有那么多景物,诗人在这首诗中使用的是怎样的顺序?

分析: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是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幻灯片2中“孤山寺”与“贾亭”几个字变换形态、颜色)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幻灯片2中“白沙堤”与“湖东”几个字变换形态、色彩),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是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幻灯片2中“莺”与“燕”二字变换形态、色彩),花和草是植物(幻灯片2中“花”和“草”二字变换形态、色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这样,我们知道此诗是从行游观赏的角度来写钱塘湖的景色的。全诗像几幅连缀而成的风景画,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诗从“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

2.梳理作品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春夜喜雨》的题眼是“雨”字,而《钱塘湖春行》的诗眼就是一个“行”字,一贯而下,统摄全篇。在作者“春行”之时,移步换景,美好春景化作诗人笔下的一串串意象。这些春季典型的意象,成为全诗,引人注目的焦点。

“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堤” 自“孤山寺北贾亭西”起,行至“白堤”,作者选取的都是最能表现“春”的景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春雨过后的西湖,水色天光,波起波平;“早莺争春”“春燕啄泥”写尽初春时节的生命活力;“乱花迷眼”“浅草新长”将花草的整个生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联更是直抒胸臆,以一个“爱”字,一个“不足”点明作者在早春风光中的无比喜悦、热爱之情。

(四)、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本诗在内容理解,情感体会上的难度不高,抓住意象则能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思。但本诗最大的成功之处,除了移步换景,不着痕迹外,更重要的是运用了一系列极具表现张力的字、词。这些点睛之笔,使本就春意盎然的诗歌,平添一份生命力。

“早”莺、“新”燕。一“早”一“新”,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早春的别致而新鲜的景象。

“渐欲”两个副词,取代了动词的效果,表现出春季“乱花”自含羞待放到娇艳怒放的整个过程,极具动态感和生命张力。硬是将原本一时一刻的景象表现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生长过程。

“才能”与“渐欲”对仗,表现出春草新长时的“新”“嫩”感。

这些字、词,紧扣一个“春”字,也将整首作品推向了一个艺术高峰。值得品味。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