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3篇)

时间:2017-05-02 04:23: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一

标题:《古诗词鉴赏:《静夜思》》

教学目标:

1. 了解《静夜思》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 掌握《静夜思》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语文修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静夜思》的鉴赏和理解。

难点:如何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唐代大诗人李白和他的代表作《静夜思》,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

二、学习《静夜思》(15分钟)

1. 教师朗读《静夜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2. 学生跟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分组讨论,分享对《静夜思》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分析(20分钟)

1. 教师解读《静夜思》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欣赏赏析(15分钟)

1. 学生朗读《静夜思》,体会诗歌的美感。

2. 小组展示各自对《静夜思》的理解和赏析。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背诵《静夜思》,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二

标题:《古代文学名著导读:《红楼梦》》

教学目标:

1.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 掌握《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难点:如何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文学名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引导学生对古典名著产生兴趣。

二、学习《红楼梦》(20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学生阅读《红楼梦》的选段,理解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分享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受。

三、文学赏析(20分钟)

1. 教师解读《红楼梦》中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2. 学生分析选段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探讨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

四、阅读体验(15分钟)

1. 学生朗读《红楼梦》的选段,体会作品的文学魅力。

2. 小组展示各自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阅读《红楼梦》的选段,写一篇读后感。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古代文学名著,提升文学修养。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三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2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

  [4][5][6][7][8][9][10] ...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