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4【最新3篇】

时间:2013-01-03 08:36: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4 篇一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在一年级下册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希望对其他音乐老师有所帮助。

首先,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方面,我会选择一些简单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跟随音乐的节奏拍打手掌、跳动身体等方式,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我还会利用一些音乐游戏,比如模仿动物的叫声、模仿乐器的声音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

其次,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方面,我会结合一些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比如音高、音符等,通过生动形象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对音乐的基本要素有所了解。同时,我还会选择一些具有明显旋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和模仿,逐渐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会引导学生通过歌曲学习,让他们通过唱歌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我会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歌曲,比如儿歌、民歌等,让学生通过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在一年级下册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好。通过我们的努力,相信学生们在音乐领域的成长将会更加显著。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4 篇二

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一年级下册的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如何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妙,是我们音乐教师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希望对其他音乐老师有所启发。

首先,我会注重音乐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音乐的存在。比如,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四季的变化、感受自然界的声音等方式,让他们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音乐的美妙。同时,我还会利用一些有趣的音乐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情节和音乐的结合,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其次,我会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音乐的过程。比如,我会组织一些音乐游戏、音乐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比如编写简单的歌词、创作简单的旋律等,让他们在创作中感受到音乐的无限可能性。

最后,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我会选择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通过唱歌、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总的来说,在一年级下册的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美好。通过我们的努力,相信学生们在音乐领域的成长将会更加全面和深刻。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4 篇三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4)

〔11~12〕上身移向左做〔9~10〕的动作。  〔13~16〕动作同〔9~12〕。  第三遍音乐  〔1~4〕动作同第一遍音乐的〔1~4〕。  〔5~6〕四人上身向前俯,做两次“硬肩”,双手轻扶桶边,低头看奶桶里的奶。  乐曲描绘了孩子们学做小小挤奶员,愉快忙碌着挤奶的情景。  〔7~8〕四人上身后仰做两次“笑肩”,表示劳动后的愉快心情。  〔9~10〕做两次“硬肩”,1号和2号,3号和4号互相对视。  〔11~12〕做两次“硬肩”,2号和3号对视,1号向左看,4号向右看。  〔13~14〕做两次“硬肩”,面向观众。  〔15〕上身微前倾,双手捧桶。  〔16〕全体起立,右脚向左斜前方上一步成左踏步,双手捧桶置于右肩上,身对左斜前方,眼看正前方(如动作2)。(朱萍编舞)  3.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这首旋律流传已久,填词很多,早年为《红旗歌》,流传在我国北方地区,反映了当时土地改革时期的革命斗争生活。  《草原就是我的家》为2/4拍,六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使得歌曲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4.歌曲《小松树》  《小松树》是一首动听的内蒙古民歌。2/4拍,徵调式,复乐段结构。  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种类很多,有红松、白松、樟子松、马尾松、落叶松等,其叶子为针形。松木成材好,不易虫蛀,用途广泛。《小松树》这首歌以赞美小松树为题,从拟人的角度,赞美小松树“绿茵茵”,“真漂亮”,“像小兄弟一样”,“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喜爱小松树挺拔、顽强的品格,勇敢地与风沙搏斗的精神。歌曲起伏的

旋律优美抒情,歌唱性强,音域不宽,仅有八度,适宜低年级学生演唱。  蒙古族人民及其音乐文化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据1982年统计,人口为3411657人,其中200多万人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与中国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蒙古为民族自称。操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蒙古文。  蒙古族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故有“游牧民族”之称。解放后,主要从事畜牧业,部分人则半牧半农或从事农业。娴于骑射,能歌善舞。骑马、摔跤、射箭等至今为群众所喜好。蒙古族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社交都有自己的特点。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黑蓝、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现在其服装样式和鞋子都有改进。在饮食上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及蔬菜。普遍嗜饮砖茶。牧区多住容易拆卸、便于搬运的蒙古包,这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的住室。在定居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室;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落。   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待人热情有礼,坦率诚恳,颇受兄弟民族称赞。现在很多蒙古族地区已把每年七、八月间隆重举行的'祭神节日——“祭敖包”转化成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的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音乐属于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范畴。它的独特形态和风格,是由蒙古族人民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和各地区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总的布局上看,蒙古族音乐分布为:  1.巴尔虎——布里里特色彩区,其草原牧歌较为发达,具有简法、热情嘹亮优雅清新的特征。  2.科尔沁——喀尔沁色彩区,其音乐以古朴苍劲见长。而短调民歌则将深刻的哲理性同完善的叙事性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蒙古族音乐的发展。   3.锡林郭勒——昭乌达色彩区,其草原牧歌有着完善的形式和高度发展的形态。  4.鄂尔多斯色彩区,有大量的短调民歌。  5.卫拉特——阿拉善色彩区。  从音乐体裁形式上,蒙古族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等3类。  民间歌曲是流传最普遍、数量最多、音乐最丰富、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  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  狩猎歌有:1.原始狩猎歌舞;2.动物歌,如呼盟《小白兔》;3.寓言动物叙事歌,如内蒙古西部的《三百六十只黄羊》。狩猎歌曲调简短,节奏鲜明,带有强烈的舞蹈性,演唱形式多为齐唱、对唱和歌舞表演等。  牧 歌 在蒙古族音乐中,草原牧歌曾长期处于中心地位。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实则指牧歌风格而言。牧歌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热爱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牧歌的歌词既擅长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和谐关系。一首好的牧歌,可以说是一幅动人的草原风景画。牧歌的音乐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   2.节奏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形式。一般情况下,牧歌上行乐句节奏悠长徐缓,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形成华彩乐句;   3.曲式的典型结构是上下句构成的乐段。另外由于有些牧歌的篇幅长,音调音量大,其非方整性结构的占主要地位。带有再现意味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以及多段体的联句结构,也较常见。  赞 歌 多在那达慕大会或其他公共集会、庆典活动等特定场合演唱。赞歌的曲调简洁有力,节奏规整鲜明,较长华彩性装饰音。旋律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调式上大量采用徵调式和宫调式,以适应赞歌的豪放,雄壮的气质。  思乡曲 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较为普遍的一种体裁。在蒙古文学史上思乡曲有颇负盛名的《母子歌》和《阿莱钦伯之歌》,还有《旷野中的蓬松树》、《白色骆驼羔》、《诺文吉娅》等。其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结构严谨,调式运用丰富大胆,转调离调手法多用,常从模进手法发展曲调。   礼俗歌 在特定场合演唱的,带有生活风俗性和实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礼歌、安魂曲等。宴歌的音乐一种是欢快热烈的带有舞蹈性的短调宴歌。如《灿烂的阳光》。一种是悠长潇洒的抒情性长调宴歌,如《西泉之水》。婚礼歌分迎宾曲、敬酒歌、欢乐歌、母女惜别对唱和送宾曲。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安魂曲是举行葬礼时演唱,曲调悲切哀婉,庄重肃穆,多为齐唱和合唱。摔跤歌是在那达慕大会举行摔跤时演唱。每当双方摔跤手跳跃出场时,由男高音歌手领唱,其余人以“潮尔”——固定低音式的和声予以伴唱。   短 歌 亦称短调歌曲,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东部的哲里木盟、兴安盟以及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在原始音乐中曾占主导地位,在草原牧歌得到充分发展后,其退居次要位置。短调歌曲如:《森吉德玛》。  叙事歌 主要有3类:1.歌颂人民起义斗争和英雄人物的,如《嘎达梅林》、《英雄陶克图之歌》等;2.表现爱情悲剧故事的,如《诺丽格尔玛》、《达那巴格》;3.反对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生活的。叙事歌曲调简短方整,同语言密切结合,带有浓厚的说唱性。其演奏形式是用马头琴或四胡自拉自唱。还可以根据需要插入道白。  摇儿歌和儿歌 摇儿歌曲调简洁婉转。儿歌还有一种表演唱如:《蛤蟆调》、《嬉戏歌》。儿歌的曲调轻快活泼,节奏鲜明,音域不宽,适于儿童学唱。  除民间歌曲以外,还有说唱音乐,说唱音乐有:古代英雄史诗、好来宝、说书。  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有流行于哲里木盟库伦地区的安代舞,流行于呼伦贝尔盟的布里亚特舞,流传于昭乌达盟的嬉戏性孛尔吉纳舞(即公驼舞),还有技巧性较高的灯舞和盅碗舞。   蒙古族民间乐器主要有:马头琴、四胡、三弦、笛、雅托克(类似汉族筝)以及古老的乐器火不思。代表性的蒙古族器乐曲有科尔沁的《八音》,察哈尔的《阿斯尔》,鄂尔多斯的《沁王衙门》、《清泉水》等。 第六课 咯 咯 哒 教 学 目 标 一、通过聆听、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认识铃鼓和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三、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 学 内 容  聆听《公鸡母鸡》  1.完整地聆听乐曲两次,分辨公鸡、母鸡的叫声,乐曲开始是公鸡叫还是母鸡叫?  2.听乐曲,在课本的方框中画线条表示听到的公鸡、母鸡的叫声。  3.听乐曲,分别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表演。  铃鼓及演奏方法简介  铃鼓是一种色彩性很强的膜鸣乐器,音量较大。铃鼓是将精制的羊皮蒙在用木条弯成圆形鼓框的一面,鼓框上有若干空格,每格装有一对金属制的小钹,空出一格做为手持的部位。也有的铃鼓不蒙鼓皮。  演奏时,左手持鼓用右手弹击、拍击或在膝盖上撞击,有时也用右手拇指在鼓的边缘上搓奏。铃鼓多用于舞蹈伴奏,还经常用来增强节奏或完成某种特殊的音乐效果。  编创与活动  1.认识铃鼓,并在教师的示范下学会演奏铃鼓的正确姿势。  2.把演奏铃鼓的方法留给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奏出短音?怎样奏出长音?  3.试着用铃鼓为学过的歌曲伴奏。想一想哪首歌曲合适?选一首让大家唱,并由几个学生用铃鼓伴奏。  聆听《我的小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童声合唱,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提示学生回答歌中表现的小鸡的可爱处有哪些?听了这首歌后是愉快还是悲伤,并为课本上的小人头涂上颜色。  2.复听歌曲,自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4【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