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必修2:《逍遥游》教案(经典3篇)

时间:2014-07-09 09:23: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广东版必修2:《逍遥游》教案 篇一

《逍遥游》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思考人生命运,表达了诗人对于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向往。这首诗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传播和赞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入解读《逍遥游》这首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于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向往,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逍遥游》这首诗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广东版必修2:《逍遥游》教案 篇二

《逍遥游》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代表作品,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人生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于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向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最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讨论,让学生自主思考诗人对于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向往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通过对《逍遥游》这首诗的深入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为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情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广东版必修2:《逍遥游》教案 篇三

广东版必修2:《逍遥游》(精品教案)

《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学会读老庄的书;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适当掌握一些文言的虚词实词句式等。 【教学方法】填鸭式、讨论式、自助餐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前一篇,我们学了林觉民的《与妻书》,感受了先烈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信念和牺牲精神。我们或许应该思考,人活着,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主要是为追求幸福。而人有两面,社会人和自然人;那么这幸福体现为两面:一、作为社会人的幸福;二、作为自然人的幸福。 作为社会人的幸福:为国为民为集体为社会,奉献力量,实现兼善之志;作为自然人:追求个体幸福与感受,为自己而活,活给自己看,时时舒展自己,独立的幸福体验。孔子曾问弟子之志,其他人都要治国安民,只有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一叹,叹出了孔子心灵深处的梦——做一个治世的自由自在的人,于是那个名叫金人瑞的改名叫金圣叹了。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谈到人生的四种境界——主要侧重于社会人的角度来看;老庄的作品则是抛开社会人的那面幸福而谈自然人的幸福——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的教材和德育工作中十分欠缺的。 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李清照词中亦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之语。岳飞取表字“鹏举”。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平凡的志向。“鹏”这个意象正是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今天,我们就学习庄子的这篇《逍遥游》。 一、了解庄子的散文的价值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我们将通过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对文章字词句的疏通 (一)字词 1.字音识记:鲲、抟、谐、坳、徙、冥、阏、沮、枋、鷃、舂、朔、泠、蒿、翱、恶、发、知、决、数数、飡、蟪、蜩 2.通假现象:冥通“溟”; 飡通“餐”;反通“返” ;知通“智” ;辩通“辨” ;而通“能”; 辩通“变”; 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4.词类活用 ⑴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⑵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⑶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5.文言句式  ⑴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⑵《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⑶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⑷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⑸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⑹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⑺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二)文句(借助注解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年,寿命。本句意思是说:小智不能理解大智 ,小寿命不能理解大寿命。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独。匹,比。彭祖,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到商,年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现在却独以长寿闻名。众人还都希望同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 7.“汤问棘也是已。”汤,商朝的建立者,亦称成汤。棘,汤时的大夫。汤曾向棘询问有关宇宙的道理。原文是: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穷发之北……”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话,与《逍遥游》所持的思想一致。庄子肯定性

重述其问,也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鹏举万里而图南与斥 的“彼且奚适”之问对照,进一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飞之至也” ––—这样也就达到了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 三、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泛读全文,回答问题: 1.教师: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鷃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       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⑴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作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⑵斥鷃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鷃的“笑”是什么态度?  ⑶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     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眼界太狭窄,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    对蜩与学鸠、斥鷃、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一一否定,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明确:一方面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另一方面是因为庄子要以“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给生活在世俗中执迷不悟的人们以当头棒喝!引导他们改变人生观、世界观。 7.问:怎样做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游于无穷…… 8.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9.怎样理解这“无己、无功、无名”? 人的本质的一面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之中。“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间世》)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做到如佛家所说的“去我执”,就可以解脱了。“至人无己”,正是这个意思。既然“无己”,哪怕它个密网宏罗。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的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或要做到《齐物论》中的“丧我”,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因此,“至人无己”三句下,宣颖《南华经解》评曰:“此三句一篇之主也。第一句又三句中之主也。”功名在人生中的意义,古今思想家的看法截然不同。 10.古今的名人有类似的思想么?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忧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心颜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 板书设计: 四、文章的写作特点 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五、讨论《庄子》(逍遥游)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苏轼《赤壁赋》、李白、陶渊明、李清照 六、课外阅读: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 1.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2.庄子《秋水》《庖丁解牛》 3.冯友兰《人生境界》 4.南怀谨读《逍遥游》
广东版必修2:《逍遥游》教案(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