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的教案(实用4篇)

时间:2016-05-04 05:33: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的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平衡的概念,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平衡的原理。

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平衡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平衡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准备教学课件和实验器材,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学生准备:学生复习前几节课内容,做好听课准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平衡实例,引起学生对平衡的兴趣。

2. 讲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3.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一些平衡实验,如用积木搭建平衡结构等。

4. 练习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探讨平衡的方法和技巧。

5. 解决问题:通过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平衡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平衡的知识要点,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平衡原理,提出新的平衡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平衡现象,拓展平衡的应用领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平衡的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能够掌握平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平衡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准备教学课件和实验器材,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学生准备:学生复习前几节课内容,做好听课准备。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平衡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掌握平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一些平衡实验,如用积木搭建平衡结构等。

4. 练习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探讨平衡的方法和技巧。

5. 解决问题:通过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平衡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平衡的知识要点,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平衡原理,提出新的平衡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平衡现象,拓展平衡的应用领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平衡的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精神。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的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衡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找到平衡点。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同学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实现平衡。

难点:在实践中发现平衡的关键点,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观察一些平衡的图像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平衡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平衡,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找出解决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在给定的材料中找到平衡点。

4. 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平衡的原理,分享各组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5.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实现平衡,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了平衡的概念,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实例和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的教案 篇四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

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小结:

  你有什么体会?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

  (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

  ②应该放几个?

  “放3个。”

  (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①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学生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

  ②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

  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

  (3)小结:

  师:你有什么体会?

  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

  3.活动三: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

  (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2)实验活动:

  ①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活动。

  ②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③教师提供表格,引导学生展开活动。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数

  乘积

  (3)汇报结果。

  学生发现: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4)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学生观察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

  1.基本练习:

  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综合练习:

  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现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

  提示:(1)根据臂长和质量成反比例

  (2)先确定每个托盘中所放砝码的总质量,在确定臂长。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知识的?

  2.评价。

  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作业设计

  基础:

  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综合:

  2.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农民们购买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题中一样,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据臂长与质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的教案(实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