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集》(推荐4篇)

时间:2015-02-06 03:15: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集》 篇一

在《小学国学教案集》中,《弟子规》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教材。它是中国古代经典教材之一,被誉为“教养人的根本经典”。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弟子规》的内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道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弟子规》中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思考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弟子规》中的一些观点展开讨论,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激发他们对于品德修养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弟子规》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教材之一,在《小学国学教案集》中拥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将会受益匪浅,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好公民。

《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集》 篇二

《弟子规》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教材之一,在《小学国学教案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学习《弟子规》,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道德规范,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弟子规》的内容,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手工、绘画等形式,让学生展现他们对《弟子规》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让他们深刻理解道德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弟子规》在《小学国学教案集》中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将会受益匪浅,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好公民。

《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集》 篇三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教育子女的圣典。在当代社会,如何将这部经典教材融入到教育中,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的一项挑战。《小学国学教案集》是一本将弟子规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教材,通过这本教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弟子规的内容和精神,同时也能够将这些古代智慧融入到当代教育实践中。

在《小学国学教案集》中,教师们设计了一系列基于弟子规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部经典教材。这些教案不仅包括了弟子规原文的解读,还结合了现代教学方法和实际教学需求,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道理和智慧。通过这些教案的实施,学生们可以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成为合格的公民和有益的社会人才。

除了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们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他们引导学生们通过诵读和模仿,自主探索和体验弟子规中的教诲,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同时,教师们也注重引导学生将弟子规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之不仅停留在书本知识,更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自己行为的指导。

通过《小学国学教案集》这样的教材,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古代智慧融入到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成为有益的社会人才。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这样的教材,将弟子规这部经典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集》 篇四

《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精品集》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崔兴君 一、教学内容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二、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自觉搜索、不耻下问的行为习惯,指导言行。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与字义。 2. 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引领展示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谨而信”的前两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听说,有的同学已经把这两句话编成了歌、小品……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谁来展示一下?(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诵读经典的快乐,给经典注入时尚的元素) [建议] 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比如:快板背、配乐吟唱、小品表演等,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念经”式背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快乐。 2. 答疑解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章,让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完整地读一读。(齐读“谨而信”部分) (2)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疑问?(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 [建议] 这个环节对于经典的学习定位于“答疑解惑”。问题由学生中来,课堂上更多的是“生成”。学生将学习时的疑惑提出,由师生共同解决。教师不同于教材体系的语文课教学,不做“传道授业”式的讲解,不对经典原文做照搬理解。 画面: 生1:这一段的大部分意思我都懂,就是那个“晨必盥”的“盥”我不理解。 师:你真是个善问的孩子,不过纠正你一下,“盥”这个字的读音是(guàn)。 生1:噢,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师:真有礼貌!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字。 生1:带着大家齐读。 生2:老师,“袜与履”中“袜”是指袜子,“履”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个词平常我们做动词用,其实它的本义是名词。你看看袜子和什么呢?哪个同学可以做他的小老师? 生3:我知道了!“履”的本义就是鞋子! 师:真聪明!学贵有疑!但还要善读书。还有什么不懂的,再读读书!我们这本《弟子规》后还有“特级解说”,你试试向它求解! ……(学生读书自学) [建议] 在这个画面中,学生质疑提问,教师起引导、点拨作用。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质疑探新的精神。 (3)这章所写的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这些细节往往影响到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大家了解吗?(相机交流王安石的`成就) (4)我们手中的这本《弟子规》里有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默读故事) [建议] 故事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和感染力,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在故事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本小节后配备王安石不讲卫生的小故事,和生硬的说教相比,这样浅显的小故事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3. 链接 “经典故事”《不讲卫生的王安石》(见《弟子规》第53页) 4.“特级拓展”(见《弟子规》第53页) (1) 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相机交流) (2)这个故事后还有几个小问题,你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呢?(完成习题,交流) (3)如果我们能按这一章所说的去做,就能培养出良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齐背这两句

! 5. 自由创编 (1)《弟子规》是清代的儿童蒙学教材,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是新时期的弟子,在理解这几句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改一改、编一编!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弟子规》。(配乐、独立创编) (2)编好了吗?在四人小组内好好交流交流,把你的大作读给伙伴们听,大家都要洗耳恭听!(四人小组交流) (3)你觉得谁创作得最好,推荐他代表你们小组展示给全班同学听。我们来评评看谁编得最好,谁是我们班的“大学士”。(小组交流后推荐一名代表,全班展示) (4)还有许多同学也想展示自己的作品,现在你就可以去找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交流。(全班交流) [评析] 如果说前面两个环节是诵读、理解,那么这个环节就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联系个人经验,创编具有时代特点的《弟子规》,赋予经典以鲜活的生命,以真正继承中华经典中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 6. 总结延伸 (1)到这里,这一章就完全读完了。你能完整地背一背吗?(自由背) (2) 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分男女生比赛) [评析] 这节课只是一个“驿站”或是“加油站”。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激发兴趣,受到熏陶,获得方法,所以课堂是以“还准备读什么经典书籍”而结束的。给学生打开的是读经典的大门,读经典的广阔天空。让学生一直走下去,读下去…… 正文见《国学经典特级读本(小学版)·弟子规》 (山东美术出版社)第52页

《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集》(推荐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