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六课滑轮组教案(推荐3篇)

时间:2013-09-05 05:21: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六课滑轮组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滑轮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滑轮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能够应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滑轮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滑轮组的应用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材《科学》第六课教学内容;

2. 多媒体课件,展示滑轮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实验器材,演示滑轮组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如何用简单的机械装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

1.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滑轮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基本概念;

2. 介绍滑轮组的应用,如提升重物、改变施力方向等;

3. 分析滑轮组的优点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滑轮组的工作原理,验证滑轮组的应用效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滑轮组的理解和应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

五、练习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滑轮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滑轮组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应用知识。

七、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滑轮组的应用场景,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滑轮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还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六课滑轮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滑轮组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 掌握滑轮组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3. 能够应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滑轮组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滑轮组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1. 教材《科学》第六课教学内容;

2. 实物滑轮组,让学生观察实际滑轮组的结构;

3. 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滑轮组,引发学生对滑轮组的好奇和疑惑,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

1. 讲解滑轮组的概念和工作原理,让学生理解滑轮组是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方式的;

2. 介绍不同类型的滑轮组,让学生了解不同滑轮组的结构特点和应用场景。

三、互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不同类型的滑轮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四、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滑轮组,感受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效果。

五、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体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练习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滑轮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滑轮组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应用知识。

八、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滑轮组的应用场景,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滑轮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还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六课滑轮组教案 篇三

有关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六课滑轮组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

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信息反馈】:

  尝试着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滑轮组的教学还是很有难度的,难度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滑轮组的组装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没有直观的经验,他们对这些机械是模糊的,他们只是通过课本的学习认识到的,或者在生活中远远地看到过的,但仔细的熟悉是没有,所以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多亏前面的动滑轮与定滑轮学习的铺垫,聪明的孩子还是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在教学中,对滑轮组的组装有两种教学方法,一是根据上两节课的学习,尝试着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好连接图,然后再根据图完成滑轮组的组装;第二种教学方法是先自己尝试着滑轮组的组装,然后根据连接情况画下连接图。我们的小学生还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来学习科学的,滑轮组的学习还是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

  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建议大家使用4个钩码以上,效果稍微理想一点。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六课滑轮组教案(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