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生物教案【优质6篇】

时间:2017-03-03 02:36: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免疫生物教案 篇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组高度复杂的细胞、蛋白质和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害。免疫系统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大部分,它们共同协作,为机体提供全面的保护。

先天免疫是机体一种固有的免疫防御机制,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组成,能够迅速识别和清除外界病原体。先天免疫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但通常不会产生特异性记忆。获得性免疫则是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B淋巴细胞和抗体介导。

在免疫系统的功能中,免疫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当机体首次接触到某种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形成记忆细胞。这使得机体在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对其作出应答,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在教学中,我们还会介绍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疫苗接种原理和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等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培养对免疫学的兴趣和理解,为将来深入学习提供基础知识。

免疫生物教案 篇二

在本节课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将通过实验模拟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免疫反应的过程。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将更加直观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和重要性。

在实验中,我们将首先进行一项模拟细胞免疫反应的实验。通过使用模拟病原体刺激T淋巴细胞的活化,让学生观察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了解细胞免疫的基本原理。接着,我们将进行一项模拟体液免疫反应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制备抗体并观察其与抗原结合的过程,从而了解体液免疫的工作机制。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将能够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对免疫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实验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本节课的实验教学中,我们还将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来讲解最新的免疫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让学生了解免疫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这些实验和讲座,我们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为未来的科学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免疫生物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理解免疫的生理功能。

  ⑵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对接种牛痘的发现史的学习,理解计划免疫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接种牛痘的发现史体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⑴理解免疫的生理功能。

  ⑵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教学难点

  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准备预防接种卡;四苗防“六病”表。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免疫分为哪两类?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师、生共同总结两者的区别(出示幻灯)。

  师生总结: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抗原,而是对多种抗原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免疫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免疫,免疫有什么功能?

  学生阅读课本中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教师边出示幻灯片边讲解: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卫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排斥和破坏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如病原体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多少年来,免疫的概念通常是同对传染病的抵抗力紧密相连的,因此,长期以来,免疫学在传染病的防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控制以至消灭了某些传染病。例如1980年5月第33次世界卫生大会庄严宣告:全世界已消灭天花。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飞跃发展,免疫的概念远远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畴,例如移植免疫、肿瘤免疫,而免疫学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出示思考题:

  1.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

  2.人体内的细胞在不断衰老、死亡、又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为什么人体内不觉得新细胞过剩或死细胞堆积呢?

  3.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人体免疫功能表解。

  人体免疫功能

  出示板书: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免疫监视。

  教师讲解: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有利;当这些功能异常时,可使人体出现局部性或全身性的免疫病理损伤、甚至死亡。例如免疫监视功能缺乏或过低常被认为是老年人肿瘤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计划免疫

  教师提问:同学们进行过预防接种吗?都注射过哪些预防针?

  学生回答:乙肝疫苗、流脑疫苗。

  教师引出计划免疫的概念(边讲边出示板书)。

  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例如: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d 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为控制和消除乙肝,国家卫生部决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乙肝疫苗接种。接种对象:学龄前儿童和其他易感人群;接种剂量:10微克(μg)三针免疫接种。接种程序: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间隔1个月后接种第二针,再间隔6个月接种三针。对其他儿童或成年人,接种第一针算起始时间。

  为了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从刚出生即开始进行预防接种,例如:四苗防“六病”。

  教师出示四苗防“六病”表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91年止,我国已实现以县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率达到85%。

  计划免疫的目的和意义: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也是贯彻以“预防为主”的主要措施,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复习免疫的概念和功能,计划免疫的概念及目的和意义。学习免疫知识,了解自我保健道理,对提高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都具有重要作用。

  五、课堂小结

免疫生物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概述人体免疫的概念和作用。

  2、举例说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描述计划免疫,列举计划免疫的实例,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重难点重点:

  1、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计划免疫的意义。

  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个性展示

  导入流感期间为什么有的同学容易被传染,而有的不易被传染?这与什么有关?------人体的免疫功能

  自主学习

  提出疑问1、P102分析与讨论中图中所示的人体结构在防御病原体入侵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哪两大部分?

  3、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4、什么是抗体?什么是抗原?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合作

  探究

  点拨

  解疑上个学期我们好多同学都患过水痘,那这部分同学以后就不再得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3-104,思考一下问题。

  (1)为什么患过水痘的人能抵抗水痘病毒的再次侵袭?

  (2)患过水痘的同学对腮腺炎有同样的抵抗力吗?

  (3)人体的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的组成及作用是什么

  练习达标1、凡是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

  A病原体B病毒C抗原D病菌

  2、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红细胞B淋巴细胞C吞噬细胞D血小板

  3、烧伤病人常用自身皮肤进行植皮治疗,不植入外来皮肤是因为

  A、神经血管不易接通B、外来皮肤相当于抗原

  C、外来皮肤含菌量大D、会产生免疫反应

  4、将他人的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一般不宜成活,这种免疫属于免疫。从现代免疫的概念看,移植的器官相当于。

  拓展提升根据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研究牲口炭疽病的实验,回答:

  (1)实验中甲组绵羊在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这一现象属于免疫,其原理是。

  (2)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的是毒性较弱的炭疽病病原体,它进入羊体作为起作用,使体内产生的具有免疫力的物质,其化学成分是。

  (3)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作业设计A、什么是计划免疫?

  B、你打过预防针吗?举三个例子。

  C、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哪两大部分?

免疫生物教案 篇五

 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却和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一样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了解这些病的发病机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们学习、研究免疫学的重要目的。

  二、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到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就可引起各种疾病。

  三、学习新课

  (一)过敏反应

  请负责该内容的调查小组介绍相关资料,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足说透。学生事前准备的文字材料、数字、图表要用摄像头当堂打出来,效果会更好。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过敏反应的举例和类型

  学生举的实例可能会很多,尤其是走访专家医生和查阅资料之后,正好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课本上讲的只是临床上最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疾病,其他类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学生举的实例中除了有书本上的实例外,还有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教师也要肯定,因为有些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理相似于Ⅱ型、Ⅲ型、Ⅳ型过敏反应。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的物质与具体的过敏反应症状联系起来,例如: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如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这样进行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自己判断,有效预防。

  2.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反应就属于过敏反应,而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就叫过敏原,由于I型过敏反应同学听到见到的比较多,它的三个主要特点也容易理解,即: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机理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按照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叙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也可能过于复杂。教师可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 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4.防治措施

  关于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调查后会汇报得比较全面。否则,教师可简要介绍过敏原皮肤实验的方法、脱敏治疗、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防治的机理。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和举例

  由责该部分内容的小组汇报调查憎况,使同学们了解除了书上的实例,还有哪些病也用于自身免疫病。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还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总结这些病的共同特点,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症状,引出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发病机理

  关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具体过程各不相同。课本上仅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讲了由于分子模拟而导致自身抗原出现的过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它们都与正常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病毒,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应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可萨奇病毒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胰岛B细胞,引发糖尿病。链球菌有多种抗原蛋白与人体肾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种徽生物因其热休克蛋白与人的热休克蛋白以及多种组织有交叉的抗原,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馒性活动性肝炎。而书上小字介绍的红班狼疮的病因与上述病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可根据实际憎况简要介绍。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预防自身免疫疾病应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上述发病原理分析讨论,应该理解到:由于多种们原体的感染可邀过抗原模拟的方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体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两类疾病在免疫反应上有什么相似点?学生邀过分析思考这个问题,理解免疫失调的含义,包括过强和过弱两个方面。上述I型过敏反应就可以理解为因免疫反应过强而造成的免疫失调,但通常不损伤组织细胞;而免疫反应过强坯可能造成不能识别自我成分而患自身免疫疾病。那么免疫反应过弱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样引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三)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点

  由学生汇报收集资料的结果,首先明确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教师还应从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应该理解到该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脓皮病,甚至于恶性肿启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种类

  学生汇报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归到书上提到的两种类型中,即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①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书上并没有举出实际的病例,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介绍几种病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症、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其实大多数免疫缺陷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较晚时期,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因素非常关注,教师或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如营养不良、感染、药物、肿瘤、手术、外伤、烧伤、脾切除等。接着教师指出,艾滋病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关于艾滋病的图片、数字、录像等,学生或者通过自学,或者在调查小组同学的引导下明确以下内容: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发病机理、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其中关于发病机理因为涉及到前面讲述的免疫应答的内容,学生对课本上“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存在疑问。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种T细胞?除了侵入T细胞还能侵入哪些细胞?对此教师可适当展开:HIV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其构象正好和助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互补,两者结合后病毒得以进入助T细胞。但另外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甚至其他一些组织细胞如脑细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严重痴呆、行动迟缓、记忆力丧失等症状。因为助T细胞是两种免疫系统都要依靠的细胞,助T细胞大量被消灭,患者将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种传染病将乘虚而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艾滋病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又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做到全社会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是人类免疫预防的开始,借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免疫力,这正是免疫预防的基本原理。接着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

  (1)什么叫免疫预防?

  (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来预防接种的疫茵有哪些?

  (3)免疫接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理解到,预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方法。免疫预防常用的方法是预防接种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索统称为疫苗。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并且指出像艾滋病等很多传染病的疫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疗

  请学生根据书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疗的常规方法及两种具体方法,思考下列启发性问题:

  这两种方法分别是针对哪两种免疫系统起作用的?为什么?

  免疫治疗是否只是加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为什么?

  从上面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对于体液免疫的缺陷和细胞免疫的缺陷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上面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调整”二字的含义,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两种疗法,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教师举例: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酞胺就常常作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应答。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器官移植的问题。

  3.器官移植

  学生不难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种类型。教师主要要引导学生分析临床上常用的同种移植及其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并使学生理解:一是寻求与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组织或器官;二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分析上述第一条措施时要向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第二条措施时可以分析患者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什么不良影响,进而引出当前抑制免疫研究的热门——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一整套抗原的长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当代生物科学的关注和责任感。

  要点提示

  1.各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师在课前要多查一些资料,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举的病例。

  2.在本小节所列举的三类免疫缺陷病中,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疾病,区别在于前者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后者会引起组织损伤。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弱引起的疾病。

  板书设计

  (一)过敏反应

  (二)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缺陷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举例和类型

  1.概念和举例

  1.概念和特点

  1.免疫预防:方法 意义

  2.概念和特点

  2.发病机理

  2.种类

  2.免疫治疗:方法 举例

  3.发病机理

  3.防治措施

  3.器官移植:概念 成败关键

  4.防治措施

免疫生物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知识。

  2.初步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

  3.理解免疫的概念,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4.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重点

  1.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难点1.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二、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教学过程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流感或乙脑等传染病流行时,为了大家的健康,家长会采取一项措施,就是带领你们去

——

  学生:打预防针。

  教师:对,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打预防针呢?

  学生:因为不打预防针的人往往会患病,而打过预防针的人会安然无恙。

  教师:对,这一现象就涉及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免疫与计划免疫的内容,学习过这一节之后,我们就会清楚其中的奥秘了。

  板书: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分析资料,引出重点]

  教师:我们知道,人体的表面覆盖着一层——

  学生:皮肤。

  教师:那么皮肤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保护身体内部结构、调节体温……

  教师:除了同学们刚才提到的,皮肤以及黏膜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功能。下面,先听老师讲一件事: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种能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后再检查,这时发现这些病菌的数量——

  学生:增加了?

  教师:不,情况恰恰与同学们预料的不一样,那些病菌非但没有增加,90%以上的反而被我们的皮肤消灭了。

  学生:没想到我们的皮肤这么厉害。

  教师:那么请大家想一想,究竟我们的皮肤还具有什么功能呢?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呢?

  学生: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杀死了。

  教师:对,我们的皮肤和黏膜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所以皮肤和黏膜组成了我们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板书: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学生:老师,既然有第一道防线,也就是说还有第二道或者还有第三道。

  教师:的确是这样,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板书: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学生:老师,这些知识可真难记。

  教师:实际上,上述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的作用,所以我们把这两道防线叫做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性免疫。

  学生:老师刚才说人体有三道防线,那第三道防线是什么呢?

  教师:接下来我就来说第三道防线。

  板书: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关系,那么请大家根据上述知识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出过水痘的人就不会再出水痘了呢?

  学生:水痘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在水痘病毒的刺激下产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等人病好之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这个人以后就不会再出水痘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人类正是在了解了自身免疫的抗原和抗体的这种现象后,通过接种疫苗的方法,使人体在不受有害病菌侵害的条件下,体内提前产生抵御某种病原体的抗体,从而避免了许多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利用种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就是人类利用这种方法与疾病作斗争的一个成功的例子。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呢?

  学生:流感、麻疹、肝炎、脊髓灰质炎……

  教师:同学们提到的疾病人类现在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实现预防的目的了。也就是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对比我们前面所学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先天性免疫的概念,可以把第三道防线称之为——

  学生:特异性免疫和后天性免疫。

  板书:

  二、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结束新课]

  [巩固练习]

免疫生物教案【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