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经典6篇)

时间:2016-09-02 09:29: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巧妙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在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需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下面将结合四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设计一节关于小数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够将小数改写成分数,并进行相互转化。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小数的概念和转化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生活例子引入,比如购物时使用小数表示价格,让学生思考小数的实际意义。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小数的定义和意义,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

3. 练习与讨论:设计一些小数转化为分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学习,发现规律。

4.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小数问题,如分钱、比赛成绩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小数的概念和转化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将结合四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设计一节关于应用题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如购物结账、比赛成绩等,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组织活动: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展示答案并互相学习。

3.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游戏,如角色扮演商店老板、比赛裁判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实际运用。

4. 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三、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在实际问题中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各显所长,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

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 )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时) 600÷50=12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六

  设计意图:

  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对不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时力求在一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组织学习材料时,我们考虑的不是新、奇、异的素材,而是重在创设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情境,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认识估算的意义,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归纳估算的方法。为此,在课中,我们依靠北京奥运主会场的图片,弥补学生对大型体育场馆认识的不足;通过估算可称重的人数,帮助学生认识估算的意义;利用体育场、班生数、报纸、大豆不同等素材,让学生在不同的数据环境中经历不同的估算过程,体验不同的估算方法。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有机整合,凸显课堂教学主线,体现教学的实效。

  二、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估算教学中,算法的多样性是很好的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素材。为此,在课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对算法的多样性进行探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在归纳整理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组织性。

  三、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在教学过程的预设中,始终把学生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待,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既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拥有与人交流的权利,也能在交流活动与他人共享成果,还能进行置疑评价,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

  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

  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

  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

  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

  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

  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4、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三、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估算学校人数。

  班级 一(1)班 一(2)班 二(1)班 二(2)班 三(1)班 三(2)班 四(1)班 四(2)班 五(1)班 五(2)班 六(1)班 六(2)班

  人数 48 47 50 49 52 53 56 55 50 52 48 50

  你能根据表中信息估计出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

  小结:像怎样是根据众数、中位数来取整进行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

  2、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1题。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请你任选一个版面,估计它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汇报交流在投影仪下进行。

  组织学生评价。

  3、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3题。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

  出示一瓶大豆: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估计一瓶大豆有多少粒的方法,你们还能回忆起来吗?谁来说说?

  好,现在按同学们方法来估一估:先量出一杯大豆(倒在展示台上),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粒,这样数好数吗?慢不慢?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进行评价。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小调查:

  了解身边存在哪些浪费现象,估一估浪费现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