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时间:2013-08-04 05:40: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篇1

  【文本解读】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3.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4.了解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引、吟等体裁。《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凫(fú)栈(zhàn)猱(náo)

  扪参(ménshēn)峥嵘(zhēnɡrónɡ)巉(chán)湍(tuān)

  咨嗟(zījiē)豗(huī)砯(pīnɡ)崔嵬(cuīwé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何:多么。

  ②当:对着,向着。

  ③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④扪:用手摸。

  ⑤膺:胸。

  ⑥坐:徒,空。

  ⑦但见:只听见。

  ⑧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⑨砯崖:水撞石之声。

  ⑩胡为:为什么。

  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咨嗟:叹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梳理脉络

  明确第一段:先总写蜀道之难,然后写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最后写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中战祸之烈。

  【思考2】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思考3】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明确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②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

  【思考4】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思考5】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思考6】“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李白是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1)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

  (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思考7】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观点一:此诗即事成篇,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

  观点二: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观点三:写蜀道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思考8】对比与思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问题: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四、明晰主旨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拓展阅读

  李白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孟浩然的特点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近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如草芥了。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且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平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选自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六、素材积累—李白名句

  1.一水牵愁万里长。

  2.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4.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9.绵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1.吾观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篇2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

  (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

  (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

  (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

  (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

  (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

  (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

  (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 多媒体影音。

  【教学过程】

  一、请您欣赏

  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

  二、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 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平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

  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自由诵读;

  2、提名朗读;

  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

  2、本诗是近体诗吗?

  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

  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2、侧面映衬:黄鹤……;

  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

  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他就是诗仙——李白。

  因为李白有颗狂放之心,所以他只须把胸中那口气喷出便成就华美的篇章。

  于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

  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

  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他的诗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飞瀑;以及他的危楼摘星,他的梦飞吴越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之奇妙。

  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展示教学目标。(课件展示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二、向大家介绍三种读诗方法:

  (1)响读——放声朗读,初感文意。

  (2)品读——领悟语言、学习写法。

  (3)吟诵——入情入境,审美体验。(课件展示方法)

  三、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明确字词的准确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学生读)

  2、请大家简单说说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印象最深的诗句的理解。

  (学生交流展示)

  ——大家初读此诗,感受到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到作者对朋友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劝诫。诗中想象、夸张的大气,让人读之难忘。

  四、下面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诗句,并解说。(学生交流)

  (在文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子。)(课件展示)

  ——大家对这几句诗歌感情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这一唱三叹的句子,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感叹词连用,直抒胸臆,极力夸张。蜀道之高尽现眼前,让人惊叹不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

  读至此大家已初感诗文用语之奇。

  (明确叹:高(惊)

  叹:险(惧)

  叹:凶)(忧)(板书)

  学生再读该段,体会一唱三叹所表达的情感。

  五、品读课文:

  4、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也只有李白能开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声夺人,那么蜀道到底有何难呢?

  读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在你我面前。(可以从:传神的词语、表现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点评。)(给出一个赏析范例)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足见其与世隔绝之久;“地崩山摧壮士死”更见辟路之难;终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本没有路,开辟出来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可是这路好走吗?神龙至此仍要回转,善飞援之“黄鹤”“猿猱”面对奇绝之蜀道尚且不得过,就反衬人行之更难。

  又以“萦岩峦”山之高危,“扪参历井”“抚膺坐长叹”人之无助的神态、动作,正面慨叹。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仅让行人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

  让我们在惊心动魄中再读第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奇妙的笔法。熟读成诵。

  (梳理出:隔绝之久——辟路之难——奇绝难行——抚膺叹难)

  5、请同学们总结把抽象之难化为具体可感的方法有哪些。

  (极度夸张;奇幻神话;他物反衬;正面描摹:神态、动作。手法变换,语言便在排空而来的气势中展现的大气磅礴,音韵回环,同时又不失细致、精准。

  6、第一段中蜀道之难已至极点,诗人还能怎样写难,你对诗人下文的描写又会有怎样的惊叹呢?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这一段(师大声读,生低声跟读)

  通过读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一段的描写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请你从语言、手法、意境等角度,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的赏析,然后交流。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

  ——诗人忧君入蜀,更因深山绝境中有如此之景:一“悲”一“号”,一“啼”一“愁”,于是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凄厉鸟声,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把人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境界,诗人忍不住询问友人何日归还。

  “连峰”“枯松”之静,“飞湍”“瀑流”之动相互映衬,雄伟壮阔的群峰,绝壁倒挂的枯松,击崖震响的水石,万壑雷鸣的音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令人闻之色变。这排山倒海的力量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由生畏。至此对蜀道之难的真切骇人的描写似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诗人不由质问——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以蜀人口吻劝阻“西游”之人不要来蜀地。

  在悲凄中变色,在震响中生畏,让我们再审视这畏途,审读诗人用语之神妙,诗歌意境之奇也尽显眼前。

  再读,背诵该段。

  7、风光变换,险象环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我们随诗人的思绪飞往剑阁,生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

  (生读,自由交流该段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劝诫友人,忧安居之难,叹仕途坎坷,对国事之隐忧。)

  8、回观全文,诗仙三次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蕴涵着不同的心理体验。第一次,初入视野,惊呼其高。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展示度越之难,忧惧之情溢于诗间,第三次由地势之险、战祸之烈,忧安居之难,忧朋友之行,忧国事之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文中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歌从语言、写法到风格、意蕴无不显奇。至此蜀道之难在作者奇妙的笔法中展现在我们面前。

  六、吟诵诗文:

  9、现在,让我们在深刻的体悟中吟诵这首极尽想象与夸张的“奇之又奇”的千古绝唱——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配乐生读)

  10、一曲蜀道难行之悲歌,既有个人之忧情,又有国家之怨情。

中国诗坛上最潇洒飘逸、狂放不羁的诗人——李白,他以独特的个性,满怀的抱负,傲岸的反抗,在这里奏一出了最强音。天才极至,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寻,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这首诗语言奇,意境奇,风格奇,意蕴更奇。正可谓“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我们不仅读李白的诗,还要读更多的经典,让这些优秀人物的文字涵养我们的性灵,让文化的惊魂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