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推荐6篇】

时间:2017-03-09 04:28: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标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能够熟练解答相关练习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难点:理解方程的概念和运用代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3. 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引导他们发现规律。

3. 归纳总结: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并给出示范题目。

4.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标题:利用图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利用图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够准确画出函数图像并找出方程的解。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图形解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利用图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难点:理解函数图像和方程解的关系,准确找出方程的解。

三、教学内容

1. 函数图像的基本概念

2. 利用图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函数图像,引起学生对图形解方程的兴趣。

2. 探究:让学生观察函数图像,找出规律,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利用图形解方程。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绘制图像和分析数据,找出方程的解。

4. 拓展:引导学生将图形解方程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形解方程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利用图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图形解题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熟练掌握简单图形的移动规律,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够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2、能力目标:

  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②,对组合图形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基本图案”,并能通过对“基本图案”的平移,复制所求的图形;

  3、情感目标: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连续变化的特点;

  难点:图形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磁性板,若干小正六边形,“工”字的砖,组合图形。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演示课件):

教材上小狗的图案。提问:

  (1)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

  (2)它可以通过什么“基本图案”,经过怎样的平移而形成?

  (3)在平移过程中,“基本图案”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答案可以多种)

  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每种答案都要肯定。

  看磁性黑板,展示教材64页图3-9,提问:左图是一个正六边形,它经过怎样的平移能得到右图?谁到黑板做做看?

  小组讨论,派代表到台上给大家讲解。

  气氛要热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想象力。

  畅所欲言,互相补充。

  课堂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在我们周围寻找平移的例子。

  课堂练习: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完成。

  例子一定要和大家接触紧密、典型。

  答案不惟一,对于每种答案,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并不是很复杂,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兴致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参与意识较强,学生一般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学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了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

  能力目标:灵活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会作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中心对称图形。

  情感目标:通过提问、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活动,树立自信,自强,自主感,由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范例中既有新概念,分析又要仔细、透彻,是教学的难点。

  关键:已知点A和点O,会作点Aˊ,使点Aˊ与点A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课前准备】

  叫一位剪纸爱好的学生,剪一幅类似书本第108页哪样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顾七下学过的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相似变换。

  二、创设情境

  用剪好的图案,让学生欣赏。师:这剪纸有哪些变换?生:轴对称变换。师:指出对称轴。生:(能结合图案讲)。生:还有旋转变换。师:指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生:90°、180°、270°。

  三、合作学习

  1、把图1、图2发给每个学生,先探索图1: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两个正三角形重合,然后把上面的正三角形绕点O旋转180°,观察旋转180°前后原图形和像的位置情况,请学生说出发现什么?生(讨论后):等边三角形旋转180°后所得的像与原图形不重合。

  探索图形2:把两个平形四边形重合,然后把上面一个平形四边形绕点O旋转180°,学生动手后发现:平行四边形ABCD旋转180°后所得的像与原图形重合。师:为什么重合?师:作适当解释或学生自己发现:∵OA=OC,∴点A绕点O旋转180°与点C重合。同理可得,点C绕点O旋转180°与点A重合。点B绕点O旋转180°与点D重合。点D绕点O旋转180°与点B重合。

  2、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后,所得到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pointsymmetry)图形,这个点叫对称中心。

  师:等边三角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生:不是。

  3、想一想: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答:是轴对称图形。

  平形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答:不是轴对称图形。

  4、两个图形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O旋转180°后,能够和另外一个图形互相重合,我们就称这两个图形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不同点:前者是一个图形,后者是两个图形。

  相同点:都有旋转中心,旋转180°后都会重合。

  做一做: P109

  5、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得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对称中心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的线段

  通过中心对称的概念,得到P109性质后,主要是理解与应用。如右图,若A、B关于点O的成中心对称,∴点O是A、B的对称中心。

  反之,已知点A、点O,作点B,使点A、B关于以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让学生练习,多数学生会做,若不会做,教师作适当的启发。

  做P106例2,让学生思考1~2分钟,然后师生共同解答。

  (P106)例2 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O是对称中心,

  EF经过点O,分别交AB、CD于E、F。

  ∴点E、F是关于点O的对称点。

  ∴OE=OF。

  四、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例 如图,已知△ABC和点O,作△A′B′C′,使△A′B′C′与△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先让学生作点A关于以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Aˊ,

  同理:作点B关于以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Bˊ,

  作点C关于以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Cˊ。

  ∴△AˊBˊCˊ与△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也会作。解:略。

  课内练习P110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些什么?

  1、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概念,知道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会作中心对称图形,关键是会作点A关于以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Aˊ。

  3、我们已学过的中心对称图形有哪些?

  作业

  P110 A组1、2、3、4,B组5、6必做C组7选做。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掌握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等性质.

  2、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活动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3、利用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灵活运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 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等性质。

  学习难点: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拓展运用。

  学习过程 :

  一、探索活动

  如右图所示,在纸上任意画一点A,把纸对折,用针在 点A处穿孔,再把纸展开,并连接两针孔A、A.

  两针孔A、A和线段AA与折痕MN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同学们按要求画点、折纸、扎孔,仔细观察你 所做的图形,然后研究:两针孔A、A与折痕MN之间有什么关系?线段AA与折痕MN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两针孔A、A ,直线MN 线段AA.

  2、那么 直线MN为什么会垂直平分线段AA呢?

  3.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mi dpoint perpendicular).

  例如,如图,对称轴MN就是对称点A、A连线(即线段AA)的垂直 平分线.

  4.如图,在纸上再任画一点B,同样地,折纸、穿孔、展开,并连接AB、AB、BB.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线段BB与MN 有什么关系?

  5.如图,再在纸上任画一点C,并仿照上面进行操作.

  (1)线段AC与 AC有什么关系 ? BC与BC呢?线段CC与MN有什么关系?

  (2)A与A有什么关系? B与B呢? △ABC 与△AB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轴对称有哪些性质?

  6.轴对称的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二、例题讲解

  例1、(1)如图,A 、B、C、D的对称点分别是 ,线段AC、AB的对应线段分别是 ,CD= , CBA= ,ADC= .

  (2)连接AF、BE,则线段AF、BE有什么关系?并用测量的方法验证.

  (3)AE与BF平行吗?为什么?

  (4)AE与BF平行,能说明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一定 互相平行吗?

  (5)延长线段BC、FG,作直线AB、EG,你有什么发现吗?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活动1、提出问题

  一个运动场要修两块长方形草坪,第一块草坪的长是10米,宽是米,第二块草坪的长是20米,宽也是米。你能告诉运动场的负责人要准备多少面积的草皮吗?

  问题:10+20是什么

运算?

  活动2、探究活动

  下列3个小题怎样计算?

  问题:1)-还能继续往下合并吗?

  2)看来二次根式有的能合并,有的不能合并,通过对以上几个题的观察,你能说说什么样的二次根式能合并,什么样的不能合并吗?

  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活动3

  练习1指出下列每组的二次根式中,哪些是可以合并的二次根式?(字母均为正数)

  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这个运动场要准备(10+20)平方米的草皮。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课题并说明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该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

  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知识或已有经验来分组讨论、交流,看看+到底等于什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验证:

  ①设=,类比合并同类项或面积法;

  ②学生思考,得出先化简,再合并的解题思路

  ③先化简,再合并

  学生观察并归纳: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能合并。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交流,师生评价。

  提醒学生注意先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判断。

八年级数学教案【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