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通用3篇】

时间:2019-05-02 03:12: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胡同文化教案 篇一

在繁华的都市中,胡同文化是一座璀璨的文化明珠。作为中国独有的城市景观,胡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胡同文化知识,引导他们深入了解胡同文化的魅力?下面将介绍一个胡同文化教案,帮助老师们更好地传授这一独特的城市文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胡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2.掌握胡同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和特色风俗。

3.培养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

1. 胡同的定义和起源。

2. 胡同的布局和结构特点。

3. 胡同的代表性建筑:四合院、牌坊等。

4. 胡同的文化遗产:老北京小吃、地方戏曲等。

5. 胡同的演变和保护现状。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胡同的风貌和魅力。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胡同考察活动,亲身感受胡同的风土人情,增强对胡同文化的认知。

3. 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胡同文化的好奇心。

2. 介绍:向学生介绍胡同的定义和起源,让他们对胡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展示: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胡同的布局、建筑和风俗,让学生对胡同文化略知一二。

4.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胡同的魅力。

5. 讨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 总结:对胡同文化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对胡同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胡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为传承和发展胡同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胡同文化教案 篇二

胡同,是北京城独有的一种城市形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何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胡同文化的魅力,引导他们深入了解胡同的风土人情?下面将介绍一个以胡同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帮助老师们更好地传授这一独特的城市文化。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胡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2. 掌握胡同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和特色风俗。

3. 培养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

1. 胡同的定义和起源。

2. 胡同的布局和结构特点。

3. 胡同的代表性建筑:四合院、牌坊等。

4. 胡同的文化遗产:老北京小吃、地方戏曲等。

5. 胡同的演变和保护现状。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胡同的风貌和魅力。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胡同考察活动,亲身感受胡同的风土人情,增强对胡同文化的认知。

3. 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胡同文化的好奇心。

2. 介绍:向学生介绍胡同的定义和起源,让他们对胡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展示: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胡同的布局、建筑和风俗,让学生对胡同文化略知一二。

4.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胡同的魅力。

5. 讨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 总结:对胡同文化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对胡同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胡同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为传承和发展胡同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胡同文化教案 篇三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三、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

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

(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

(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

胡同文化教案【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