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地理教案【精简6篇】

时间:2016-04-03 08:10: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篇一

探索地球的奥秘: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高中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奥秘,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地理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地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人类活动的科学。它涉及到地球的形成、构造、气候、植被、动物、土壤、水资源等各方面。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这个我们生活的星球,因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地理学主要包括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领域。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等;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资源等。通过学习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最后,我们将介绍地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地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奥秘,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通过学习地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对地理学的兴趣,不断探索地球的奥秘,为地球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篇二

探索地球的奥秘:地理学的实践应用

地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本教案将通过介绍地理学的实践应用,帮助高中高一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包括城市建设、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地理学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情况,从而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破坏等情况。通过地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最后,我们将介绍地理学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情况,从而更好地设计旅游线路,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地理学的实践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地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不断探索地球的奥秘,为地球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篇三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

  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

  ②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

  ③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

  ④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47《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1)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2)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3)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4)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该因素是通过燃

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毁林等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过渡: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那么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部分思考这一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板书: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介绍: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它是长期缓慢进行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板书: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介绍: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科学家预测,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板书:

  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介绍: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转折:既然全球变暖会引起很多不利影响,那么作为人类应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板书: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讨论: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部分讨论人类应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课堂总结: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反馈:

  1、与“温室效应”的产生有关的主要是下列气体中的:B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氧化氮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C

  A、因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B、中纬度温带地区降水倍增

  C、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D、高纬度地区会因气温升高而使降水减少

  3、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

  球环境的潜在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B

  A、山地零度等温线将上移150~500m

  B、全球将普遍变的干旱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10~95cm

  4、太平洋海域附近某珊瑚礁岛国因环境变迁将_举国移民,这里所讲述的“环境变迁”最可能的是A

  A、海平面上升B火山爆发

  C、酸雨侵蚀D臭氧层空洞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

  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

  3、矿物的硬度等级

  4、矿产的形成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岩石(板书并讲解)1、岩石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地球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讲解)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6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一)地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并讲解结合幻灯片讲授)

  岩浆岩沉积岩

  上变变风化

  升熔质侵蚀

  冷融作搬运

  凝沉积

  岩浆变质岩

  熔融作用

  特别讲授:化石的地质意义

  复习新知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篇五

  学习知识要点

  (1)解释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掌握天体的系统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也是同学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内容。其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结构是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宇宙的组成和运动变化的基本内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思路:

  [问题] 什么是宇宙

  [问题] 宇宙中的物质通称为 。有哪些类型如何区别它们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问题] 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有何运动关系

  将天体系统层次用简图表示:

  [问题] 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数据完成

  (1) 在示意图中标注九大行星名称、小行星的位置

  (2) 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及轨道,参比公转和自转的周期。

  (3) 按结构把九大行星划分为类地、巨、远日行星,它们各有哪些

  [问题]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于太阳系中其它的行星,为什么

  (根据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数据资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讨论活动

  [问题] 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收集关于UFO、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资料,批驳一些伪科学言论)

  [问题] 人类如何好好保护自己的家园——-地球

  同步练

习:

完成基础训练P2-4

  知识检测:

(省会考纲要)

  1. 什么是天体:

  2. 用简表区别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 日地的平均距离是:

  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

  说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和矿产等概念,使学生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通过阅读地层和化石等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观念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整个单元的知识基础,关于这一点教材在引言部分叙述的较清楚,引言部分说明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环境和整个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陆地上生命及人类生存的基地。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这在第二节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关系,岩石是土壤的发育及其物质组成的基础,这可从第四节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别提到岩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也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引言部分叙述较为概括、简练,并且与后面章节的联系较为紧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了较好的铺垫。

  除引言外,本节教材还包括三部分内容: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的'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地壳物质循环。这三部分知识环环相扣,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组成岩石的矿物”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介绍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以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了解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组成,教材进而说明矿物和矿产的概念,这部分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是所举实例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生最为熟悉的,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所列举的矿物实例又兼顾了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而且配以图片增强对矿物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矿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矿物与岩石关系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岩石及其成因”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岗岩为例介绍岩石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三大类岩石分类依据、简单的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以及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介绍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实质上是阐明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关系,这部分教材是为后面了解地壳物质循环作知识上的铺垫。强调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是为了强化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有所用。关于地层和化石,教材通过正文、阅读材料和示意图三种方式呈现,既不加深学习的难度,又使学生能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了解一些关于地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可以是前面知识的小结,同时又是后面知识的引言,三大类岩石转化的知识在前面已经涉及,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地壳物质之所以能够循环是由于外力和内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知识,在后面一节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节教材中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内、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这段教材最终是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壳中的物质通过相互的转化不断进行循环。 本节教材中配备了多幅图片和示意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图片和示意图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完成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标本进行观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法建议

  建议采用教师引导,注意联系实际,学生观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考虑采取上述教学形式的原因是:本节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学生平时对存在于周围的这些熟悉事物注意不够,可能更多地是忽视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学习时,应该给学生创设条件,使其感到所学的知识就存在于周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关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组成的“单质”或“天然化合物”等概念,学生在化学课中已具备这些知识,地理课上侧重强调“矿物”这个概念即可,教学中可以展示一些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由矿物标本引出“矿产”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只有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能被人类所用,才称其为矿产,而一块矿物标本是不能称其为矿产的。如果没有实物标本,则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幅图片,使学生对这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有一定的认识。关于“岩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矿物”概念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或花岗岩标本,找出其中的矿物,由此引出“岩石”的概念。关于“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的学习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各类岩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描述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说明每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有哪几种?教师如果有实物标本提供给学生引导其观察各类岩石的特点,教学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实物标本,则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进行教学也可以。在说明“沉积岩”的特性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分层的特点,并由此引出“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及示意图,使学生理解地层和化石对地学研究的价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现了两个新概念“矿石”“品位”,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矿石”与“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及区别。在学生对三大类岩石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怎样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转化的过程各组设计出示意图,利用学生绘制的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是不断转化和循环的,学生对此理解会比较深刻。

  教学重点

  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

  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阅读教材中扇形图)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矿物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出示矿物标本)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出示花岗岩、石灰岩等标本或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出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并结合教材中岩石成因的相关图片)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有化石的岩石标本)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教材中补充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的知识→完成示意图中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

  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这些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特别是在教学中如果所用的岩石或矿物标本是学生或教师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其效果更好。另外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认定加工信息的能力,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图像资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图示的形式总结概括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第一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某地区不同地层依次发现有三叶虫,恐龙,剑齿虎化石,说明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原因?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