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

时间:2016-04-01 06:18: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包括加减法、乘法口诀、数字的比较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乘法口诀的记忆、数字比较的方法。

2. 难点:复杂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准备好教学用具和习题。

2. 导入新知识:通过举例引入新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理论讲解:逐步讲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和数字比较的技巧。

4.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定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提高拓展: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设置一定难度的拓展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运用能力。同时,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纠正,提高学习效果。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包括整数的认识、分数的计算、长度、重量和时间的换算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整数、分数、长度、重量和时间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复杂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准备好教学用具和习题。

2. 导入新知识:通过实例引入新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理论讲解:逐步讲解整数、分数、长度、重量和时间的计算方法。

4.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定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提高拓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一定难度的拓展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运用能力。同时,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纠正,提高学习效果。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平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求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求周长的计算。

  2.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等方式经历求周长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求周长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衢州的哪些公园(学生自由发言)

  喜欢逛公园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一个小街心公园游览一下吧。

  板书课题:游园

  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46页情境图,提问

  观察公园平面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如果学生没说出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就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张奶奶每天早晨都要绕着公园边的小路散步。算一算,张奶奶走一圈是多少米?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做一做,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教师巡视指导,让先做完的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①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②190+410=600(米)240+560=800(米)200+200+=400(米)600+800+400=1800(米)

  师:这位同学,请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对学生发言给与恰当的评价,并启发学生说出不一样的方法。重点学习怎样凑整。

  可以问:你是怎样想的?谁跟他的想法一样?你为什么这样做?

  谁还有类似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哪里比较相似?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和他的方法不同在哪里?

  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其实我想的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这种方法。同学们用好办法求出了公园的周长,那么算一算中图形的周长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算一算。

  二、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书。

  重点指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

  36+20+36+20 (36+20)×2 36×2+20×2 22+22+22+22 22×4 22×2+22×2 引导学生明白各个算式的意思。可以提问

  图中只有一个36和一个20,你写了两个是怎么回事?

  谁还有不同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简便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出示题目)

  师:房顶三角形长20米,房子高(不包括房顶)长41米,房子宽39米,房子的周长是多少米?(20+41+39+41+20=161(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1)243 = 72(元) 722 = 144(元)

  (2) 2432

  =(? ) 2

  = (? )(元)

  三、拓展应用

  1、1547 12586 1024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012346789 ( )

  4、 1568 36912

  32 + 173 (15 + 35) 6

  5187 10525

  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秋游图,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老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问: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揭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贴)

  2、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

  4、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想想看,在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5、认识几分之一(5分)

  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小组活动:表示出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6、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7、用分数来表示一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想想做做1

  谁来说说看图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图2呢?说说看为什么能用1/6表示?图3图4

  8、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想想做做3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随着电脑的演示,让学生猜猜看:现在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实验:(每小组有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实验: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小结:1/2大于1/4

  2、猜想

  那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

  你是怎么想的?

  3、验证

  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4、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小结

  1、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找分数: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寻找分数。

  3、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4、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