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案【精简6篇】

时间:2019-09-09 03:39: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一地理教案 篇一

标题:认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掌握地球的赤道、北极、南极等重要地理位置。

3. 能够简单描述地球的表面特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地球的赤道、北极、南极等地理位置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1. 地球仪、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 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1. 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球形特征。

2. 介绍地球的赤道、北极、南极等重要地理位置,并请学生在地球仪上标出这些位置。

3. 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如大陆、海洋等。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地球的形状、结构和重要地理位置,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5. 进行地球仪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简单描述地球的表面特征。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等内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奥秘。

初一地理教案 篇二

标题:探索地球的气候与气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气候与气象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候与气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能够简单描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气候与气象的区别与联系。

2. 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1. 气象图、气象数据等教学辅助材料。

2. 教师制作的气候与气象知识图表。

四、教学过程

1. 介绍气候与气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2. 分析气象图、气象数据,让学生认识气象的变化规律。

3. 分类介绍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等。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气候与气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5. 进行气象观测实验,让学生亲自观测气象现象,加深对气候与气象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气候与气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简单描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等内容,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初一地理教案 篇三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

  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初一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38-----42

  导入新课

  我们属于黄色人种,而他们属于黑色人种。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重难点教学过程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2、请作图标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维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

  3、回忆世界人口和人种的分布,这里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4、找出主要的国家:尼日利亚,几内亚,刚果,赞比亚,南非等。

  5、这里很早就沦为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二战以前,只有本区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独立国家,现在都已经独立。

  6、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网、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7、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灿烂的文化。

  8、不知大家是否感到,非洲的雕刻与我们的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

  9、上面我们小朋友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学生美丽、富饶、神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国家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图。问:大家发现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

  单一商品经济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产的矿产、木材、经济作物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工业落后,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从国外进口。这样的单一商品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会受到哪些影响?以教材上给出的加纳为例。请在小组内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交易,注意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2、这些问题说明像加纳这样的单一经济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要卖的是低价卖,要买的是高价买,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财富在不断流失,这是殖民者长期掠夺本区资源的恶果。

  4、这样下去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十分不利,请大家帮我们的非洲朋友想想办法。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发展的危机,并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们同学想到一块儿去了,而且成为本区发展比较快的国家。

  6、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积重难返,贫困像恶魔一样笼罩着他们的生活。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7、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贫困。请大家再次发挥我们的集体智慧,看看有哪些办法可以促进本区的发展,摆脱贫困

  总结应用

  看来大家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会更好

初一地理教案 篇五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板书设计

  第六节巴西

  一、地理概况

  1、位置

  2、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3、气候: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二、亚马孙河

  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度世界第二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概况:南美洲经济势力最强的国家

  2、表现:工业体系完整水平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3、资源:铁矿、水能

  四、人口和城市

初一地理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书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教师

  计算机或实物投影仪、两极地区投影图。

  学生

  1、收集有关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图片、资料。

  2、历史上人类对两极考察活动的图片。

  3、日本捕鲸的资料、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今天我们来学习同时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区──极地地区。

  问题:

  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学们了解两极地区吗?说说你们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印象。

  3、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挂两极地区的投影图,指导学生看教材P100~101,读图10.1“北极地区”和图10.2“南极地区”。

  学生活动步骤

  1、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并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的纬度范围。

  2、研讨纬度位置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对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进行对比分析。

  4、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气温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极地地区产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极地地区辨别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组收集的有关两极的资料和图片,并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指出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名称。

  极地地区位于66.5°~90°的广大地区,纬度位置属于高纬度,这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两极地区气温低下。通过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温,使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北极地区低。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阅读P102的两则阅读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图片。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步骤

  1、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代表北极地区,一个组代表南极地区。

  2、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

  3、各组选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并进行对比,讨论。

  4、用纸列表比较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点。

  教师:下面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下表。

  附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对比

  异同点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相同点

  不同点

  教师小结

  北极中心──北冰洋;南极中心──南极大陆。两极地区终年严寒,即使是在暖季时,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寒极”,因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另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让学生借助书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能通过对比,找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地表的不同,以及两地在降水量、风速等方面的差异。

  表格画在黑板上,学生填完后注意订正和点评。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感到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满了神秘之处。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它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去考察。下面给每组布置一个题目,分组讨论后,推出一个代表发言。

  第一组: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第二组:南极有哪些自然资源?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环境?

  第三组:南极大陆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价值?

  第四组: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学生活动步骤

  1、猜想。

  2、组内讨论发言。

  3、老师巡察提示。

  4、小组代表发言。

  5、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6、老师参与总结。

  (微机或投影仪展示)

  图片1我国考察队员手举五星红旗站在南极大陆上。

  图片2我国“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图片3“雪龙号”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在平时读书、看电视中,可能知道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考察站的名称。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来发布下面两条新闻,大家在听的时候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两次建站的时间都选在2月?

  2、我国南极考察船从我国出发时,应该选择什么季节最好?

  学生活动步骤

  1、(老师启发)南极被称为“寒极”“冰雪大陆”和“风库”,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回答)避开大风大雪温度最低的季节。

  3、(老师启发)南半球的季节在月份上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学生回答)与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温暖的季节,而且2月份南极大陆白昼时间长。

  5、(老师启发)我国考察船到南极要行驶1~2个月。

  6、(学生回答)考察船应该在我国冬季(12月或1月)出发最好。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各种答案尽量进行鼓励。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示学生在图10、2上找到“长城站”和“中山站”。

  教师:北极地区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陆地和岛屿,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考越来越频繁。

  下面按刚才的分组,每组推举两个同学上台来展示收集的两极地区考察活动的图片并作介绍。

  学生活动步骤

  1、选最好的图片和一次考察活动介绍。(其中第一组介绍书上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第二、第三组另选一次南极考察活动介绍,第四组介绍北极考察活动)

  2、每组两人上台介绍,其他人可补充。

  3、要求介绍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教师:两极地区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比如南极地区的鲸鱼,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象、海狮等。近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南极地区鲸鱼遭到滥捕滥杀,已陷入危机之中。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利用两极地区的资源?我们中学生在环保上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我们举行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绿色和平组织),观点是进行科学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规模地捕鲸,更何况现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过被杀死的鲸来进行科学研究;三、四组为反方(日本),观点是捕鲸是为了科学研究,而鲸肉食品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学生活动步骤

  1、每方四个选手,根据收集的资料准备。

  2、双方陈述观点。

  3、自由答辩。

  4、结束陈述。

  5、教师点评并小结:面对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一是签订条约,比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在环保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提前布置收集资料、图片的时候,有目的地按小组布置。该活动着重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将第一排桌子反转,作为辩论席。

  每个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2~3分钟。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初一地理教案【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