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教案设计(经典6篇)

时间:2012-02-09 02:19: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用法。

2.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描述。

3. 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比的概念及基本用法。

2. 比的表示方法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比的概念。

2. 学生能否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不同事物之间的大小、长短、高低等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介绍比的概念及基本用法,比的表示方法和运用,让学生理解比的含义和作用。

3. 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长短等来运用比的知识。

4. 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比较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比的重要性及应用。

五、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在家中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描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比的认识展开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基本用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掌握比的概念及用法,运用比进行描述和比较。

2.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推理能力。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比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1. 比的概念及基本用法。

2. 比的表示方法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比的概念。

2. 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介绍比的概念及用法,让学生理解比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实例分析: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比较和描述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4. 练习: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的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5. 拓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比的知识,如比较购物品的价格、学习成绩的高低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比的灵活运用和实际意义。

五、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关系。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比的认识展开教学,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训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和用法,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比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

  (3)宽比长短几米?

  (4)长是宽的几倍?

  (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

  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

  (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成试一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

  (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2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 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 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 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

  师:像上面那样,(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6/4,写作6:4 读作6比4

  比号

  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1.5 是这个比的比值。

  读一读。 写一写。(第51页练一练第一题。)

  三、 练一练。(第51页练一练第二题。)

  四、 说一说,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比,说一说你学到什么知识?

  生活中还有哪些比的例子?有什么新问题?

  (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0的道理,同时懂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比的意义:

  同类量的比

  问: 谁来向听课的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班级的人数情况。

  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板书)

  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用减法。27-19

  从这个式子里,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

  问:除了减法之外,你还能想出其它比较的方法吗?

  可以算出什么?

  板书: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多少倍?

  会列式吗?

  19/2727/19

  说明:像这样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板书课题)

  问: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像这样的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9比27

  谁来说一说,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还可以怎么说?(学生重复一遍)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根据上面的例子,想一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呢?

  27比19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2、不同类量的比

  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路上行驶的汽车。

  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你能把什么算出来?

  也就是汽车的速度。列式:90/2=45(千米)

  同学们请看,求汽车的速度,实际上是用哪两个量进行比较?

  那么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启发学生: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

  常见的数量关系里,因为单价=总价/数量,所以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3、揭示比的意义:

  刚才的这些例子在列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的

  都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是多少?

  由此可见,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对,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

  5/8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15/26呢?

  4、反馈练习:

  出示一面国旗。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说出哪些比?

  二、自学比的其它知识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在教材的52-53页,

  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比地其他知识,能自己研究解决吗?

  学生自学3分钟

  谁来汇报一下,通过看书自学,你又了解了有关比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可不按顺序)

  各部分的名称

  在写比号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求比值。

  14:21 5/90。5:2。52/9:1/3

  比的分数写法。

  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21:18

  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列表出三者的关系

  引导学生:比的后项有限制吗?为什么不能是0。

  足球比赛中为什么会出现2:0这种写法呢?

  刚才我们说了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联系。那三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让学生讨论。

  小结:比是两个数的除法的关系;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个运算。

  三、巩固练习:

  看来同学位自学的效果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小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

  1、填空:

  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比值是 。

  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

  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练习十二第1题。

  3、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的身

  高的比是1:173。小强说的对吗?

  4、用一辆汽车运货,上午运了5次,共运20吨;下午运了6次,共运24吨。

  你提出哪些有关比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数位顺序表,亿以内数的

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改写。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3、结合练习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4、通过情景,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改写。

  三、教学难点:

  结合练习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设备、知识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这些数都是万以上的大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出大数读写的复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徐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明白数学本身就是生活。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制作数位顺序表

  (1)既然是再次研究大数,我们就抽出关于大数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能联想到《大数的认识》里的哪些知识?

  预设: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改写……

  (师把知识卡片贴在黑板上)

  (2)我们研究这些内容都要用一个表格,它叫做数位顺序表。现在我们一起来制作数位顺序表,好吗?

  请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卡片仔细看一看,我们数位顺序表分三部分,首先请这三位同学到前面来。然后请其他同学分别给其他卡片找到它们的家。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把卡片贴到黑板上,贴的时候说一说我贴的是什么?表示什么?如:我贴的是数位万,这个位置上的数表示几万;我贴的是计数单位万,上面的数表示几个万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位顺序表,这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又把拼图游戏融入其中,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充分激起学生兴趣。

  2.大数读、写复习

  下面我们将刚才这些数写到数位顺序表里读一读和写一写吧!

  (1)请同学们把上面的数放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来。

  2000 0000读作:

  2342 0000读作:

  (2)请同学们把上面的数放在数位顺序表上写出来。

  二千三百四十二万一千零五,写作:

  二千九百二十六万六千二百零一,写作:

  思考与总结;请你说一说怎样读一个数?怎样写一个数?读数和写数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思考:脱离数位顺序表,你会读数和写数吗?(引导学生复习给数分级的方法)

  设计意图:主要是复习大数的读写方法,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给大数分级的方法,使学生学到不仅读数要分级,写数也要分级。

  3.大小比较:

  看到咸阳机场每年给这么多人提供服务,老师想起了老师所在的城市延安的二十里铺机场。这里也有一组数据提供:2014年延安旅客吞吐量185000万人次。

  你能比较一下咸阳机场和延安机场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的大小吗?咸阳机场2013年和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那个大呢?自己试一试吧!

  比较:29266201和185000

  23421005和29260251

  思考与总结;请你尝试总结一下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延安和咸阳机场的吞吐量比较,让学生复习大叔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4.大数改写与近似数

  你能把咸阳机场2012年到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改写成万做单位的数吗?

  改写:2000 0000改写:

  2342 0000改写:

  23421005改写:

  29260251改写:

  改写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后两个改写之后与原数可以用等号连接吗?它是什么数?这些数据里哪些数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思考与总结;请你尝试总结一下大数改写的方法,并提醒一下你的伙伴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依然通过飞机场的情景数据进行大数的改写及近似数的复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近似数。

  5.构建网络

  同学们,刚才我们回顾的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除了这些,在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知识?(板书:知识)同学们一起想一想。

  预设:数位顺序表、十进制计数法、自然数、计算工具...

  (老师把知识卡片贴在黑板上)

  这么多的知识安排在一个单元里,它们之间肯定存在联系,(板书:联系。)我们一起来捋一捋,好不好?

  预设:古人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产生了数,这些数就是?(生: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生:“0”。)所以最小的自然数是几?(生:“0”)随着物体个数的增加,对应的自然数也越来越大,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生:没有。)二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这一单元又认识了大数,即万以上的数。无论数大还是小,读写的顺序都是?(生:从最高位开始。)比较大小都要先看位数多少,如果位数相同,从?(生:最高位比起...)同学们,万以上的大数,位数比较多,有时为了读写方便,可以根据需要把这个数进行?(生:改写。)如果你在数的读写、比较大小、改写过程中还存在小困难,不要紧,你可以继续使用数位顺序表这个法宝。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中整理了哪三大部分内容?(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这样,我们把这些知识在找联系的过程中,整理成了一个网络,(板书:网络。)在这个知识网络之外,认识计算工具、体会一亿有多大等这些知识,使我们对数的认识更全面、更丰富。

  设计意图:进行单元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三)重点练习,强化提高

  1.火眼金睛

  (1)读11011000时一个0也不读。()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四个计数单位。()

  (3)在数字3和4之间填上7个0就组成了三亿零四。()

  (4)一个数四舍后是5万,这个数最大是54000。()

  2.猜商品价格

  小明同学家买楼房了,楼房的价格是个六位数,它的最高位是1,它的万位是2,百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它的千位上比百位上少2,其他各位都是0.

  学生介绍方法,强调数位顺序表的应用。

  3.超级小英雄闯关

  用5、3、9、6和4个0按要求写数

  (1)、最接近10亿的数

  (2)、最接近9亿的数

  (3)一个0也不读的最大的数

  (4)四个0都读的最小数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巩固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的知识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归纳整理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以后可以自己学着用大括号,箭头或者是树状图等将知识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整理...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不错,让我感受到了咱们咸阳子校小朋友们的热情!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作业设计

  每位同学完成一张单元知识体系整理的数学小报。

  七、板书设计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五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其所处的位置与作用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初步认识过程,但都是直观的表象的认识。

  3、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学会用圆规画标准的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让学生初步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知识目标);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解释圆的特征(能力目标);

  3、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操作,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具体特征。用“小组合作法”让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创造性的以不同方法画圆。如果按照以上的方法实施教学,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主动尝试,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教师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着实实在在的孩子,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会马上出示多媒体课件,在渐进的音乐声中,米老鼠和唐老鸭分别推着小车过来了,唐老鸭的车起路来上下颠簸的厉害,而且走的慢,米老鼠的车却很平稳且比较快;“为什么米老鼠的车走起来又快又稳?”我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否跟米老鼠的车轮有关系呢?认真学完这节课你就能找到答案了!”同时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圆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第二

  组就是刚认识的圆,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1)找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

  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 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小组议一议,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能画无数条,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也能画无数条,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 探讨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分组讨论在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 = 2r与r = 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3、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试着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圆,并要求一边画,一边想画圆的步骤有哪些。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1)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2)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3)旋转画圆。接着我会示范一次画圆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三)、利用特征,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因此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让同学们试着用刚才所学的圆的知识来解析一下,为什么米老鼠的车走起路来既平稳又快,而唐老鸭的车子走起路来却既颠簸又慢?那是因为米老鼠的车轮是圆的,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处处相等,车轮滚动起来轴心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走起路来比较平稳,比较快。而唐老鸭的车轮是方形的,方形中心到方形边上的距离不相等,车轮滚动起来时,轴心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走起路来上下颠簸的厉害,走的也就比较慢。

  (一)巩固练习

  1、图中有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这道题主要是帮助同学们巩固对半径和直径意义的理解。)

  2、填表:(这道题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半径和直径关系的理解)

  3、判断题。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5厘米的圆大。()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这道题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二)拓展练习

  在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分米?(这道题充分体现了圆的知识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在练习方面我会采用开放评价和个性激励的方法,在时间上给予了全场评价,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时评价,在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而在形式上,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同学之间的评价,以引起他们的争议和共鸣。

  五、板书设计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与厘米、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2.经历梳理4个长度单位间关系的过程,加深体会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分米,会用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尺子 米尺 10厘米长的纸条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尺子 米尺 10厘米长的纸条 铅笔 练习本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铺垫新课

  1.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2.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最小的长度单位呢?(毫米)

  3.请学生用手比画一下1米、1厘米、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

  我们在实际测量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操作指导:本板块在操作时要关注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的掌握情况,存在问题的要及时疏导,避免对学习新知造成障碍,为系统地整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板块二 探究操作,获取新知

  活动1 探究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堂活动卡,见本书66页)

  1.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课桌的长度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学生讨论后汇报:选择厘米,因为课桌的长度不够1米,毫米又比较小,如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出来的数会比较大且测量过程比较麻烦。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进行测量。

  3.汇报测量方法。

  方法一 以尺子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可以得出桌子的长度是97厘米。

  方法二 以10厘米长的纸条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9个10厘米,余下的用尺子量,还多出来7厘米,可以得出课桌的长度是97厘米。

  4.比较测量的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比较好,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方法二比较好。因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而在方法一中,尺子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0厘米,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25厘米,有的是30厘米,这样在计算时容易出现错误。

  5.揭示课题:刚才我们所说的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活动2 观察操作,学习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1.教学1分米=10厘米。

  拿一把米尺,指出1分米的长度。

  (1)让学生数一数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明确10个1厘米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然后思考:课桌的长度用几分米几厘米怎样表示?

  (3)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用分米表示课桌的长度,然后汇报。课桌长97厘米,90厘米就是9个10厘米,也就是9分米,再加上7厘米,即课桌长9分米7厘米。

  2.教学1米=10分米。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米尺,也可以借助计算,然后汇报。

  小组一 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长度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是1米,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小组二 我们小组是根据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推导的,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10个10厘米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2)请学生把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米>分米>厘米>毫米)

  活动3 观察实物,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比较,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尺子上1分米的长度,体会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用手比画一下1分米。(反复两次)

  (2)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小比赛,看哪个同学能够获胜。

  请坐在南侧的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坐在北侧的同学用尺子量一量,调换角色再量一遍。(同桌之间互相量)你和同桌所表示的长度哪个更接近1分米?希望你们能够帮助自己的同桌,让他们能用手势准确地表示出1分米。(学生操作)

  2.估测,画一画,体会1分米的长度表象。

  (1)估测一下,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的什么位置大约是1分米?请你的同桌帮你量一量,看你估测得准不准。(同桌活动)

  (2)画一画。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拿出铅笔、尺子和练习本,用尺子上没有刻度的那一边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画完后,用尺子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请你分别画出长度为2分米、3分米的线段,画完后用米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3)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适合用分米作单位?(学生思考后汇报)

  3.系统梳理,体会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1)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

  ①请学生回忆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②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引导学生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2厘米=( )毫米

  80厘米=( )分米

  想:1厘米是10毫米, 想:10厘米是1分米,

  2厘米是( )个10毫米。 80厘米里面有( )个10厘米。

  ③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是怎样想的。

  (2)反馈练习:完成教材23页“做一做”。

  (3)请同学们用图示梳理出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操作指导:本板块的难点在于长度单位之间简单的换算,因此,在操作时要重点建立起四个长度单位的表象,让学生在估测、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中,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进行系统梳理,从而突破本课时的重难点。

  板块三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下面各题中的单位用得对吗?

  (1)钢笔长14分米。( )

  (2)床长2厘米。( )

  (3)旗杆高12米。( )

  (4)写字台宽100毫米。( )

  (5)作业本长2分米。( )

  2.完成教材24页4题。

  3.王师傅把一根长4米的木料锯成长5分米的小段,可以锯成几小段?(木料的损耗不计)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板块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是怎么学会的?

  (3)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我学会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我是通过观察米尺、尺子学会的;我的疑问是测量所有物体的长度都适合用分米作单位吗?

  2.布置作业。

  (1)教材24页3题。

  (2)教材25页6、7题。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难懂,但又是实用性比较强的一节课,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增加对分米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发现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起来比较麻烦,一是数据比较大,二是学生的尺子比较短,需要测量多次,误差较大,这时有学生说用分米作单位来测量,自然而然地引入分米,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起1分米的长度观念。

  要想知道1分米有多长,单靠听讲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表象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强化对分米的认识。通过尺子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往往不牢固,离开尺子或间隔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走出座位找找1分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尺子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让学生借助身边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记忆1分米有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度时,可以将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为参照。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学习时让同桌合作:(1)请一名学生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画出1分米,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比画给同桌看。(2)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子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3)拿出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大约1分米长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通过在尺子上比画、用手比画和估计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要予以鼓励。放手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要能放手、敢放手,在放手的同时,能够真正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本课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了所有的知识点,比预计的效果还好。我想我们还是要还给学生自己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