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实用6篇)

时间:2011-07-03 04:35: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一

在七年级数学上册中,《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通过混合运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规则,并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份针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规则。

2. 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方法。

3.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规则。

2. 混合运算的应用。

3.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规则。

2. 混合运算的练习。

3.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知识,通过实例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规则。

2.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混合运算练习,让他们掌握方法和技巧。

3.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这份教案,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知识,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这一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二

在七年级数学上册中,《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一个涉及多种运算符号和规则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需要掌握好各种运算规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份针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规则。

2. 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方法。

3.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规则。

2. 混合运算的应用。

3.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规则。

2. 混合运算的练习。

3.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通过实例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规则,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2. 给学生做一些混合运算的练习,让他们掌握方法和技巧。

3.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这份教案,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知识,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这一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五分钟练习):

  (5)-252; (6)(-2)3;(7)-7+3-6; (8)(-3)×(-8)×25;

  (13)(-616)÷(-28); (14)-100-27; (15)(-1)101; (16)021;

  (17)(-2)4; (18)(-4)2; (19)-32; (20)-23;

  (24)3.4×104÷(-5);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1、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1)运算顺序如何?

  (2)符号如何?

  说明:含有带分数的加减法,方法是将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再计算结果;带分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时的符号与原带分数的符号相同;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为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减少运算的繁琐,增加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混合计算的步骤锐减,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二十四”点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并能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计算。

  2.经历“二十四”点游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培养探索思维方式。

  教学流程:

运算法则→混合运算→探索思维。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生活应用引入:

  从学生喜爱的“开心辞典”中王小丫做节目的图片入手引学生进入学习兴趣

  [师]我们已学过哪种运算?

  [生]乘方、乘、除、加、减五种;复习各种运算的法则;

  例计算:

  ① ②(教师板书)

  ③ ④(学生计算)

  二、混合运算举例。

  1.(生口答)下列计算错在哪里?应如何改正?

  (1)74-22÷70=70÷70=1

  (2)(-112)2-23=114 -6 = -434

  (3)23-6÷3×13 =6-6÷1=0

  2.计算:(学生上台做,教师讲评)

  (1)(-6)2×(23 - 12)-23;(2)56 ÷23 - 13 ×(-6)2+32

  解:(1)(-6)2×(23 -12)-23=36×16 -8=6-8=-2。

  (2)56 ÷23-13 ×(-6)2+32

  =56 ×32-13 ×36+9。

  =54-12+9=-74

  三、合作学习1

  请看实例:

  如图:一圆形花坛的半径为3m,中间雕塑的底面是边长为1.2m的正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该花坛的关际种花面积吗?这个算式有哪几种运算?应怎样计算?这个花坛的实际种化面积是多少?

  [生]列出算式3.14×32-1.22

  包括:乘方、乘、减三种运算

  [师]原式=3.14×9-1.44

  =28.26-1.44=26.82(m2)

  [师]请同学们说说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的法则

  (生相互补充、师归纳)

  一般地,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是: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有括号,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四、合作学习2

  例2:如图,半径是10cm,高为30cm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满了水,小明先将桶中的水倒满2个底面半径为3cm,高为6cm的圆柱形杯子,再把剩下的水倒入长、宽、高分别为50cm,30cm和20cm的长方体容器内,长方体容器内水的`高度大约是多少cm(π取3,容器的厚度不计)?

  分析:如下图所示

  解:水桶内水的体积为π×102×30cm3,倒满2个杯子后,剩下的水的体积为

  (π×102×30-2×π×32×6)cm3

  (π×102×30-2×π×32×6)÷(50×30)

  =(9000-324) ÷1500 = 8676÷1500≈6(cm)

  答:容器内水的高度大约为6cm。

  三、分组探索(见ppt)

  下面请同学来玩“24点”游戏

  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可能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

  (1)甲同学抽到了,a、8、7、3,他运用下列算式凑成24,=24。

  (2)乙同学抽到了,q、q、-3、a,他能凑成24或-24吗?=24。

  (3)丙同学抽到了,a、2、2、3,他能凑成24或-24吗?=24。

  (4)某同学如抽到下列一组牌6、5、3、a,你帮她设计一下算式使之能凑成24或-24。或-12×3-12×(-1)=-24

  (5)老师抽到下列四张牌,1、-2、2、3,你认为能凑成24或-24吗?

  (6)老师抽到下列四张牌,9、2、4、10,你认为能凑成24吗?

  试一试,你自编两组可凑成24或-24的牌,请邻座同学帮你设计算式。

  四、作业:课本第54页,作业题。

  教学反思:

  对于有理数混合运算,关键要把握好两点,运算次序和符号,不必让学生训练太繁琐、太复杂的计算,而多应该增加探索计算题(编不同的“二十四”点题就很好)。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2、能初步掌握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更准确地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

  难点:将一个加减混合运算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是在对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减法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所以必须对有关法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在运算中加以灵活运用。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其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其三:“+”、“-”在不同情形的意义(运算符号及性质符号)

  2、知识形成:

  (引例)计算:

  根据减法法则,按照运算顺序,有:

  原式

  在一个加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即有:

  这个式子仍看作和式,有两种读法,

  按性质符号: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

  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加上10减去6减去4”

  例: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两种读法)。

  例:按运算顺序直接计算:

  三、巩固训练:

  P46.1、2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新知识点比较少,但在其中就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在省略特号时,能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并能对省略加号的算式的准确读法。

  五、家庭作业:

  P471、23

  六、每日预题:

  如何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对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进行简化运算?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能合理地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能合理地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注意符号问题。

  突破:从 小学四则混合运算出发, 采用以旧引新,课本示范,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环节1 、温故知新

  1、计算 ( 三分钟练习 ) :

  ( 1)(-2) 3 ; (2)-2 3 ; ( 3)-7+3-6 ; ( 4)(-3) × (-8) × 25 ;

  ( 5)(-616) ÷ (-28) ; (6)0 21 ; ( 7)3.4 × 10 4 ÷ (-5)、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本节课我们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环节2、自主学习:

  师:请同学们先阅读完预习要求,再用15分钟时间进行预习。

  预习要求:

  请同学们利用15分钟的自学时间完成学习内容中的三个模块, 自学中保持自学环境的安静,认真高效的完成自学任务。

  自学内容要求:

  1 、完成法则自学模块,理解 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

  2 、法则的运用。完成例1 、例2 的二个自学模块。

  自学模块(一)

  仔细阅读课本66 页第一段,完成下列内容。

  1、 计算:

  (1) -2 ×32=

  (2) (-2 ×3 )2 =

  2、 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3、 小组交流:

  回顾小学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规定的?

  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自学模块(二)

  例1计算:6 1 1 5

  —×(-—-—)÷—

  5 3 2 4

  根据以下提示分析例1 计算

  1、例1 中是一些什么样的运算?像含有这样运算的习题与在小学时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观察运算:题目中有乘法、除法、减法运算,还有小括号。

  思考顺序:首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然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乘除运算,这样运算的步骤基本清楚了。

  动笔计算:按思考的步骤进行计算,在计算时不要“跳步”太多。

  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2、写出例1计算过程

  3、巩固练习

  试用两种方法计算:

  16×(-3/4+5/8)÷(-2)

  ① ;

  ②、

  使用运算律,解题步骤是怎样的?能计算出相同结果吗?但哪种方法更简便?

  4、小组交流

  自学模块(三)

  例2计算:(-4) 2 ×[( -1) 5 +3/4+ (-1/2) 3 ]

  1、根据以下提示分析例2计算

  仿照例1。

  观察运算:

  思考顺序:

  动笔计算:

  检查结果:

  2、写出例2计算过程

  3、巩固练习

  ( 1 )(-4 × 3 2 )-(-4 × 3) 2、

  (2)(-2) 2 -(-5 2 ) × (-1) 5 +87 ÷ (-3) × (-1) 4、

  3、小组交流

  环节3、达标检测

  ( 1)1÷(-1)+0÷4-(-4)(-1) ;

  ( 2)18+32÷(-2) 3 -(-4) 2 ×5、

  (3)计算( 题中的字母均为自然数) :

  [ (-2) 4 +(-4) 2 · (-1) 7 ] 2m · (5 3 +3 5 )。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