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放风筝》教案【实用3篇】

时间:2017-05-01 03:20: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放风筝》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放风筝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描述放风筝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合作放风筝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如何合作,如何沟通,如何解决问题。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

1.课文《放风筝》的课件或教材。

2.放风筝的工具和材料,如风筝、线、沙袋等。

3.团队合作的小组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观看风筝飞翔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放风筝的乐趣和技巧。

2.学习: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放风筝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实践: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风筝,并在操场上进行放风筝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总结:学生进行放风筝活动后,回到教室,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放风筝的感受和体会。

【课堂延伸】

1.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风筝,比如纸板、塑料袋等,体验不同材料的风筝效果。

2.学生可以在风筝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写上自己的名字,个性化风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放风筝的方法和技巧,还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放风筝》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了解中国传统风筝的种类和制作工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对风筝的描述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风筝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情感。

2.如何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风筝的种类和制作工艺。

【教学准备】

1.课文《放风筝》的教材或课件。

2.关于中国传统风筝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风筝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风筝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风筝的种类和制作工艺。

2.学习: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文章中对风筝的描述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意义。

3.思考:学生分组讨论风筝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4.实践: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中国传统风筝,体验风筝的制作过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5.总结:学生进行风筝制作活动后,回到教室,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课堂延伸】

1.学生可以在风筝上绘制中国传统图案或写上中国传统诗词,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风筝文化,比较不同国家的风筝种类和制作工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风筝文化,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放风筝》教案 篇三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放风筝》教案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仔细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激发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知识要求:

  1.学会生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阳光、明媚、宇宙、热闹等。

  2.想像“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能力要求: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

  2.想想课文是怎样把“大蜻蜓”飞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3.看图,读课文,把描写内容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

  2.能在头脑中形成“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画面。

  3.围绕一个意思,怎样把话写具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3.学会运用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具准备

  投影幻灯,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你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的活动吗?想想看,当自己的风筝飞上高高的蓝天时,那时的感觉会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放风筝的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7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粗知课文内容。

  2.看图说说图意。(用投影幻灯打出课文插图)

  学生自由发言。

  (三)学习本课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1.读准字音。

  “字”、“育”,“鹰”,它们是整体认读音节。

  “筝”和“宙”是翘舌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筝”“宇”“稳”“衬”“宙”“闹”

  (2)重点分析生字。

  “橘”“育”“鹰”“嚷”“墨”“斑”“端”

  (四)理解课文内容,标出自然段

  1.看图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讲读第一自然段。

  这段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板书设计

  1放风筝

  时间:星期天的早晨

  地点:体育场

  人物:我和哥哥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1)把下面字的部首去掉,看看是什么字,再加上其他部首,组成另外一个字。

  例:但-(旦)-(担)

  宙-()-()稳-()-()

  筝-()-()衬-()-()

  (2)比一比,组成词语。

  斑()闹()场()

  班()闭()扬()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

  3.边读边想像,能在头脑中形成“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画面。

  4.巩固学习。

  二、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音乐磁带,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讲讲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墨绿:深得近于发黑的绿。

  斑纹: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另一种颜色的条纹。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

  (二)边读边想,逐段理解课文内容(放音乐或幻灯片)

  1.请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课文,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

  老师引导:讲得真好。这段主要讲了来体育场放风筝的人很多,内筝的式样也很多。

  2.对照课文插图,学习第三自然段课文。

  (1)看看图上画的兄弟俩的动作、神态与课文中的哪几句话相一致。

  学生自由发言:

  ……

  (2)想想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把“大蜻蜓”放飞上天这个过程的。

  学生自由发言:

  ……

  老师肯定并引导:讲得不错。这段共有四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很紧。第一句说:“我”举着“大蜻蜓”,哥哥拿着线轴飞快地向前跑,边跑边放线。因为要等线放到一定的长度,才能放风筝;第二句说“等到他喊一声‘放’,我赶紧松开手。”“赶紧”说明兄弟俩配合得很好。松开手之后,还要再拽着跑一阵,风筝才能借着风力飞上天空;第三句说“哥哥拽着风筝又跑了一阵才收住脚”。“收住脚”就是停住脚,哥哥收住脚的时候,“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天空了。这三句话具体叙述了放“大蜻蜓”的步骤。

  (3)读一读第四句话,说一说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言

  3.自学第四自然段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4.请一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肯定并引导:同学们讲得很好。看图学文,就要把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展开想像,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5.请一位学生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其他同学在书上用“--”标出风筝的名称。

  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想像“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肯定并引导:三位同学说得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要大胆地展开想像,在“看”的基础上去想,想得越美、越具体、越好。在“想”的情况下练习说。“说”时,不仅要用自己的话说,还要注意引用课文中的词句,并把书面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通过本课学习,你对“放风筝”的活动感兴趣吗?如果你们学校可你的家人带你去放风筝,一定要注意观察“风筝是怎样飞上天”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放风筝》教案【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