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教案小丝巾

时间:2017-08-08 04:24: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班科学教案小丝巾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学教案小丝巾,欢迎大家分享。

小班科学教案小丝巾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染纸的方法制作小丝巾,并喜欢染纸活动。

  2.体验染纸作品中颜色变化的美。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用不同的材料(餐巾纸、毛边纸、生宣纸、布料)制作若干条丝巾范例;

  2.请家长协助收集一些丝巾带到幼儿园;

  3.红、黄、蓝、绿等颜料若干盘,每人一张正方形宣纸,抹布若干块。

  活动过程:

  1.开办丝巾展览会,引导幼儿参观、观察。

  (1) 教师:请你们看一看,这些是什么?它们漂亮吗?你们喜欢吗?

  (2) 教师:你最喜欢哪条丝巾?它上面有些什么?都有些什么颜色?丝巾上这些漂亮的图案是不是画出来的?你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3) 教师:我们来用纸做出一条小丝巾送给妈妈,好不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产生自己动手为妈妈做一条漂亮丝巾的愿望。)

  2.教师演示染纸方法,引导幼儿注意观察。

  (1)教师:下面老师就告诉你们漂亮的小丝巾是怎么做出来的。

  (2)拿出一张正方形的宣纸,对边折叠三次,或是对角折叠三次。

  (3)折好后,手拿纸的一边,用折出的尖角去轻轻地蘸颜料,拿起来,再换一个角,蘸另一种颜色,直到每个角都蘸满颜色。

  (4)轻轻地打开,晾干即可。

  (我边讲解边演示,孩子们都睁大眼睛看着,当我打开纸的一瞬间,孩子们都惊呼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要亲手操作。)

  3.幼儿进行染纸,教师指导。

  (1)折纸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必非要按老师的方法去折叠,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折叠方法。

  (2)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制作。

  (3)打开时提醒幼儿要小心,不要把纸弄破。可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大部分幼儿采用了老师教的两种折法,只有三位小朋友先对边折两次后,再对角折;蘸颜料时有些小朋友手比较重,颜料浸透的面比较大,出现了重叠色,有的幼儿纸都破了。)

  4.欣赏作品,体验染纸作品的美。

  (1)请幼儿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纸的,用了哪些颜色等,引导幼儿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惊喜。

  (2)把全班幼儿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进行展示,引导幼儿欣赏,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作品,为什么喜欢等。

  (每个小朋友都把自己的作品列入最喜欢的作品中,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5.活动延伸:把自己制作的小丝巾带回家送给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活动反思:

  《指南》中说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于幼儿年龄小,处于直觉行为思维阶段,喜欢随意画画,正处于涂鸦期,探索世界主要靠感觉。在美术活动中,常常以无意注意为主,往往是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由于受到手部小肌肉不灵活及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作品存在着随意性特点。设计活动时,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游戏贯穿整个教育活动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情境中,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在尽情的玩色中,潜移默化地加深了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和兴趣。在活动中,我给每个幼儿提供了一张正方形的宣纸,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颜色蘸取颜料,要求幼儿不必照老师的方法进行折叠和染色,鼓励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折叠,染出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案。整个活动孩子们兴趣都很高,每染一种颜色都非常小心,忽然佳琪惊呼起来:“看啊,我这儿变成绿色了!”我过去查看,原来是由于黄蓝两色融合,产生了绿色。但是我没有让幼儿深究哪几种颜色融合会变成另一种颜色,而是立即鼓励道:“哦,是呀,真漂亮。再试试染别的颜色,还会变成什么颜色。”如果太关注色彩融合会影响孩子的自由表现和创作的快乐。这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体验作品中颜色变化的美,将发现颜色的变化隐含在快乐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让幼儿感受颜色,而不是配色。在欣赏作品时,我将幼儿的画都贴在了墙上,孩子们互相交流着自己是怎样折叠的,用了哪些颜色,体验着颜色变化带来的惊喜,分享着自己创作成果的喜悦。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纸薄,有些幼儿的小丝巾蘸的颜料多破了,评价中我有意忽略了这些,重点表扬了色彩的美丽。这节课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算挺好,当然也总有那么两三个幼儿做的一塌糊涂。

小班科学教案小丝巾2

  活动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发现丝巾的特征。

  2.能愉快的参加活动,体验丝巾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丝巾、箱子一只(魔术箱)。

  活动重点、难点:

  了解丝巾的特征。

  审美元素:

  各种各样的.丝巾,不仅有不同的形状还有多种多样的花纹,给人美的享受。戴上一条漂亮的丝巾,给人舒适、温柔的感觉,更会让人体验到戴上丝巾后的美感。

  活动过程:

  1.魔术导入活动。(手指箱子)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箱子和一般的箱子不一样,这是个魔术箱,它会变魔术。今天这个魔术箱给小朋友变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箱子里有东西吗?老师盖上盖子,我们一起来说"变变变"看老师变出了什么?丝巾漂亮吗?是什么颜色的?这么漂亮的丝巾有什么用呢?漂亮的丝巾戴在脖子上,怎么样?你想不想戴漂亮的丝巾,没有了怎么办?我们一起说"丝巾丝巾快出来。"

  2.了解丝巾的各种特征:

  (1)丝巾的颜色:

  师:你们手里的丝巾是什么颜色的?请拿红色丝巾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我们一起数数红色丝巾有几条?(继续引导幼儿给其他颜色的丝巾分类)

  师总结:丝巾有这么多漂亮的颜色,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多种的颜色。(引导幼儿说出五颜六色)

  (2)丝巾的柔软、光滑

  师:小朋友用手摸摸你手上的丝巾,摸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丝巾摸在手上软软的,滑滑的。

  (3)丝巾的透明与不透明:

  游戏"躲猫猫"

  师:你们想不想用丝巾玩"躲猫猫"的游戏,我们一起说"躲猫猫,躲猫猫,快快躲好,谁也找不到。"(教师和幼儿一起躲到自己的丝巾下)都躲好了吗?怎么有的小朋友我可以看见,有的看不见啊?

  师总结:看得见的是透明的,看不见的是不透明的。

  丝巾的大、小:

  (4)师:想不想再玩"躲猫猫"的游戏?老师要和一个小朋友躲在一起,谁愿意和老师躲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条丝巾遮得住老师,就遮不住小朋友,遮得住小朋友就遮不住老师?原来是丝巾太小的缘故,谁的丝巾大?

  3.结束活动:

  师:这些丝巾真漂亮,我们一起来戴一戴。(幼儿相互帮助扎丝巾)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在看看说说中感受体验,自主建构社会经验。运用一步步引导性的提问,让幼儿在讨论中调动已有的经验,共享同伴的经验,通过自己的感受,自主建构这些经验、策略,产生情感共鸣。

小班科学教案小丝巾3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喜欢吃甜食,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太愿意听从成人的劝告学习保护牙齿。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大嘴怪来引入。在幼儿平时的交往中我们又常常看到,幼儿非常乐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经验。如:知道同伴用的是小白兔牙膏,于是也要妈妈买同样的牙膏;在游戏中学着给娃娃刷牙,并告诉娃娃要保护牙齿……为此,我尝试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使他们乐意主动学习保护牙齿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牙齿的作用,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刷牙的习惯。

  3.培养幼儿良好的刷牙习惯.

  4.学习在集体活动中表达和倾听同伴表达,初步形成乐意帮助他人的情感和意识。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牙齿的作用。

  2.学习正确的刷牙的方法。

  3.培养幼儿从小保护牙齿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用纸盒做的“大嘴怪”(嘴里有龋齿),糖果、饼干等甜食若干。

  2.小牙刷人手一把。毛绒玩具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好吃的大嘴怪

  1.出示“大嘴怪”,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2.请幼儿自由给“大嘴怪”喂食。

  二、“大嘴怪”的烦恼

  1.引导幼儿分析“大嘴怪”突然牙痛的原因。

  (幼儿自由表达牙疼的原因。)

  2.请幼儿想办法帮“大嘴怪”解决问题。

  (幼儿自由表达,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的内容及时进行归纳、小结。)

  三、“大嘴怪”学本领

  1.讨论刷牙的方法。

  (幼儿讨论交流,“大嘴怪”边听边做各种刷牙的动作。)

  2.创编刷牙歌。

  (师幼一起创编刷牙歌《大家来刷牙》:小牙刷,手中拿,我们大家来刷牙。上面上面刷刷刷,下面下面刷刷刷,里面里面刷刷刷,外面外面刷刷刷。这边刷,那边刷,刷呀刷,刷呀刷,最后喝口清清水。啊,牙齿好舒服呀!)

  3.与“大嘴怪”一起边唱儿歌边做刷牙动作。

  4.与“大嘴怪”再见。

  四、帮小动物刷牙

  复习巩固《刷牙歌》。)

  活动延伸:

  要求家长在家里配合、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教学反思:

  方案设计的教“大嘴怪”刷牙,虽然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乐于助人的情感,但我们尝试一下就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幼儿给自己刷牙和给别人刷牙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成人或者大点的孩子来说,这可能只是个简单事情,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是很有难度的。我会在第二课时加强幼儿实际操作的过程。我在活动过程中用一首刷牙歌让幼儿练习给自己刷牙,但活动结束后,我认为还可以把步骤细化些,比如,增加“幼儿自己模仿练习刷牙,教师指导”“幼儿互相观看,纠正刷牙动作”等内容,以帮助幼儿真正学会正确地给自己刷牙。

小班科学教案小丝巾4

  活动目标:

  1.能积极观察、寻找春天植物发芽的现象,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2.乐意用语言和动作等表现嫩芽的特点。

  3.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有初步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通过观察、寻找春天植物发芽的现象,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一大特征。

  活动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嫩芽的特点。

  活动准备:

  1.选择初春时小草、树木刚发芽时的户外场景。

  2.树木嫩芽PPT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冬天的树木是什么样子。

  师:冬天时,树木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吗?(没有叶子、光秃秃)

  二、自由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师:春天到了,公园里的花草有什么变化?光秃秃的树枝上会有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看(鼓励幼儿自由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或猜测)

  三、师幼一起寻找、观察小芽。

  师:春天到了,我们走近些看一看树木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边走边观察周围树枝上的变化,帮助幼儿寻找树上的“芽”)

  师:你在哪里找到小芽的?(树枝)你看到的小芽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和你隔壁的小朋友说说你自己的发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芽的颜色、形状,自由寻找并相互交流各自看到的小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师幼总结:小芽是浅绿色的,嫩嫩的,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师:想一想,你们能不能用动作学一学小芽的样子?(引导幼儿用体态动作来表现自己所看到的小芽)

  四、结合PPT,增加生活经验。

  师:刚才我们在外面找了找小芽,我们再来看看春天还有哪些树上也有嫩芽?

  师:你还见过哪些植物上有小嫩芽?它们是什么样的?来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引导幼儿回去后观察、寻找周围植物的嫩芽)

  师总结: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小草、小树的种子都发芽了,花儿也开得漂漂亮亮的,春天真美啊!

  活动反思: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了,这两天一直是晴好的天气,鸟语花香,这么好的环境、天气,不上这节课真浪费啊!班级里的自然角早已经布置好了,小朋友们从家里带过来的各种植物种子都已经开始冒出小小的芽来,更为我上这节科学课提供了最好的实物参照。在观察自然角的时候,小朋友们围在边上,用好奇、希冀又带点惊喜的眼光看着从松翻的泥土中破“土”而出的小嫩芽,满心欢喜。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春天”这个词,已经随着小芽而进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了。说得再多,也远不如眼见为实来得贴切。所以我想:对于这群天真的孩子,用事实来说明问题更比用故事、图片之类来得直观、强烈得多。课程与实际相联系、相结合,往往能获得更出色的效果。

小班科学教案小丝巾5

  活动目标:

  1.认识小汽车的外形特征。

  2.探索小汽车各种各样的玩法。

  3.学习与小朋友友好地玩游戏。

  4.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汽车的主要特征和用途,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玩具小汽车若干,小汽车图片若干。

  2.彩色笔、颜料、颜色盘、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观赏小汽车:

  引导幼儿认识小汽车的外形特征。

  提问;小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它什么地方漂亮?

  2.谈话活动:

  你们玩过哪些小汽车?你们又是怎样玩的呢?

  (让孩子大胆举手,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熟悉的汽车的名称以及特征、用途。)

  3.探索活动:

  老师拿出各种各样的小汽车,(木头做的电动的、手推的、遥控的、声控的)让幼儿探索小汽车的不同玩法。

  4.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玩具车在颜料盘里蘸上色彩,在白纸上滚动,车轮就会留下道道印痕,组成一幅五彩的图画。

  5.用各种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拼成外形不同的小汽车,并与同伴相互交流,自己拼的是什么汽车,是怎样拼的。

  6.游戏《开汽车》(要让幼儿做开汽车的动作,听着音乐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让孩子们玩各种各样不同用途的汽车,教育幼儿在乘车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题材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中大多数孩子兴趣浓,尤其是男孩探索的欲望很强。只有三五名幼儿参与不够积极,原因有两个。

  1.他们今天入园时情绪不太好,整个教学过程这几个孩子都很沉闷;

  2.有个别孩子能力较弱,在活动中我忽视了对他们的引导与关注。就是在第四个环节,用颜料印车印时,孩子们有些乱,弄的到处都是颜料,以后需改改。

小班科学教案小丝巾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