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精彩5篇】

时间:2018-03-08 08:34: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 篇一

主题:清朝的政治改革——洋务运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形势和国际背景

2. 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影响和评价

3. 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 清朝晚期的政治形势和国际背景

2. 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3.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

1. 清朝晚期的政治形势: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等事件

2. 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派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开展及成果

3. 洋务运动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

4. 洋务运动的评价: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发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兴趣

2. 教学:讲授清朝晚期的政治形势和国际背景,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意义

3. 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PPT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4. 总结: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避免简单灌输知识

2.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保证教学质量

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 篇二

主题: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变化——冷战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和背景

2. 掌握冷战的起因、过程和特点

3. 分析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1. 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和背景

2. 冷战的起因、过程和特点

3. 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

1. 二战后的国际形势:盟军和轴心国的对峙,世界格局的重新调整

2. 冷战的起因:意识形态、利益冲突、军备竞赛等因素

3. 冷战的过程和特点:西方国家和苏联之间的对抗,冷战期间的重大事件

4. 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和意义:世界分裂成两个阵营,国际关系模式的改变

四、教学方法

1. 导入:通过视频、文献等多媒体手段引发学生对冷战的兴趣

2. 教学:讲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和背景,冷战的起因、过程和特点,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和意义

3. 活动: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冷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4. 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1.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保证教学质量

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 篇三

  一、概念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①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戏剧家莎士比亚.

  ②法国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传》。

  ③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著有《愚人颂》。

  ④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有《堂吉诃德》。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的条件:

  ①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②生产经验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2)成就:

  ①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谬论,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②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③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④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们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 篇四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有理学

  教师讲述:概括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主要不同点。

  提问:儒学从春秋一直发展到西汉,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师讲述:

  1、非哲学思辨。

  2、非万能学说。

  3、没有真正成为独尊、主流,获得不可动摇的地位。

  过渡:之所以儒学会发展为理学,肯定是彼时彼刻的儒学出现了问题,没问题的话就不需要改变了。我们抓住了这3个问题,实际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学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连带理解理学到底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学到底是什么

  1、理学的内容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教师讲述: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先天缺陷在于没有哲学思辨,先秦诸子中道家的哲学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教师讲述: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在哲学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家伦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学》节选

  教师讲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学,他们对于寻找天理的方法虽有很大差异,但本质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学》这段话,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1、都更加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诚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点。

  2、程朱理学的寻理过程与实践,是有先后顺序的;王阳明的心学则是致良知以后,必然会知行合一。

  3、双方用的都是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过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异而已。

  4、讲明白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灭人欲的问题。双方对待人欲的界限划分问题。

  展示材料:联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试题。

  第三部分理学的影响

  展示材料:一组文字和图片材料。

  教师讲述:

  1、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了。

  2、理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力量,凸显人性庄严。

  3、压抑人欲,强化等级,空谈心性,中国文化失去了张扬与活力,走向全面内敛。

  展示材料:一组高考试题

  教师讲述:对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内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对高考题的新材料、新问题,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书,回避书;回避书,源于书。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试题,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援引的。理学之所以难学,难考,归根结底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三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要有理学。

  (2)理学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3)理学到底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后小结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精彩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