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案【实用6篇】

时间:2016-04-01 08:18: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跷跷板教案 篇一

跷跷板是孩子们喜欢的户外游戏项目之一,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幼儿园教学中,跷跷板也被广泛运用,那么如何设计一份生动有趣的跷跷板教案呢?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份跷跷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孩子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提高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跷跷板

2. 安全警示标语

3. 教学道具:小球、小绳子等

三、教学过程

1. 介绍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让孩子们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跷跷板。

2. 分组让孩子们体验跷跷板的乐趣,要求他们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同时还要注意安全。

3. 设置小球在跷跷板上,让孩子们一起合作,用绳子将小球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老师引导孩子们进行自由发挥,可以让他们尝试站在跷跷板上做各种动作,如跳跃、转圈等,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

四、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跷跷板教学,孩子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还可以锻炼身体,培养他们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安全,确保他们在玩跷跷板时不会发生意外。

跷跷板教案 篇二

跷跷板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游戏设备,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身体和大脑,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设计一份生动有趣的跷跷板教案呢?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份跷跷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孩子们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3. 提高孩子们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跷跷板

2. 安全警示标语

3. 教学道具:小球、小绳子等

三、教学过程

1. 介绍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让孩子们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跷跷板。

2. 分组让孩子们体验跷跷板的乐趣,要求他们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同时还要注意安全。

3. 设置小球在跷跷板上,让孩子们一起合作,用绳子将小球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老师引导孩子们进行自由发挥,可以让他们尝试站在跷跷板上做各种动作,如跳跃、转圈等,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

四、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跷跷板教学,孩子们不仅可以享受游戏的乐趣,还可以锻炼身体,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老师要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安全,确保他们在玩跷跷板时不会发生意外。希望这份跷跷板教案可以给幼儿园教师们带来一些启发,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成长。

跷跷板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了解“过年”的传说。

  2、知道“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年”时人们之间要互相拜年,学说简单的祝福话和拜年动作。

  3、感受“过年”喜庆气氛,激发过年的愿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点:

  知道“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过年”的传说。

  配套课件:小班语言故事课件《过年啦》PPT课件

  活动准备:

  1、“年兽”的故事课件、将教室

  2、环境布置成过年的喜庆气氛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年是什么?”

  “年最怕什么?”

  “人们想出了什么办法赶走了年?”

  2、引导幼儿讨论过年时,人们要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过年时,亲戚朋友之间要互相做什么事情?”

  “拜年时要做什么动作?”

  “拜年时要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过年时,人们之间要互相拜年。拜年时要说一些吉祥的祝福的话,比如:见到爷爷奶奶要说“祝您身体健康”;见到叔叔阿姨可以说“恭喜发财”“祝您万事如意”;见到小朋友可以说“祝你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聪明”等等。

  3、和幼儿一起玩音乐游戏“恭喜恭喜”。

  幼儿边唱歌边找朋友,当歌曲唱完后要向好朋友说一句吉祥祝福的话。

  4、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跷跷板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

  2.通过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能对天平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3.在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发展重量观念,认识天平的平衡原理,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

  课本、天平、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两人玩跷跷板的生活图片。

  讨论:在跷跷板上你是什么感受?

  2.引出问题。

  讨论:怎样通过跷跷板看出小动物们谁轻谁重?

  什么叫最轻?什么叫最重?

  怎么推理比较出最轻和最重?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任务一:掂一掂,比轻重

  1.播放视频:小朋友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2.学生实践:用手掂一掂比较身边物体的轻重,说一说谁轻、谁重。

  任务二:称一称,比轻重

  1.出示图片:淘气掂不出苹果和梨的重量。

  思考:用掂一掂的方法无法比较重量时应该怎么做?

  2.介绍天平:介绍天平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天平的图片用语言表达出比较重量的结果。

  3.出示图片:小铁球和大皮球比大小和轻重。

  学生讨论:皮球比较大,铁球比较重。

  小结:比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看图比轻重。

  (1)一根香蕉和一个橙子称重比较。

  (2)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称重,比较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的重量。

  2.根据两幅图片推理比较三种蔬菜中最重和最轻的。

  方法1:南瓜比萝卜重,萝卜比茄子重,南瓜最重,茄子最轻。

  方法2:茄子比萝卜轻,萝卜比南瓜轻,茄子最轻,南瓜最重。

  推理比较不同数量的鸭妈妈和小鸭的重量。

  图1,鸭妈妈与3只小鸭一样重。

  图2,右边盘子去掉一只小鸭,鸭妈妈比2只小鸭重。

  图3,鸭妈妈相当于3只小鸭,左盘4只小鸭比3只小鸭重,所以4只小鸭比鸭妈妈重。

  1只螃蟹和2条鱼一样重,1只螃蟹和4只虾一样重。所以2条鱼相当于4只虾。1条鱼就相当于2只虾。螃蟹最重,虾最轻。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小结:这节课学习了用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比轻重。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比一比生活中的其他物品的轻重。

跷跷板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轻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

  (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2、称一称

  (1)出示苹果和梨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

  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2)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3)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称一称。

跷跷板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感知并理解儿歌内容,感受“高”与“低”对比产生的情趣美。

  2、尝试运用合适的语调和肢体动作进行儿歌朗诵与表演。

  【活动重点】

  感知并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情趣美。

  【活动难点】

  辨认并区分红色直箭头和绿色弯箭头,理解这两种不同箭头小图标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曾有过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

  2、物质准备:PPT教学课件;幼儿座位布置成半圆型。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感知跷跷板的游戏乐趣。

  师:孩子们,你们有谁玩过跷跷板?跷跷板是怎么玩的呢?

  二、尝试念诵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

  1、教师完整念诵儿歌《跷跷板》,幼儿感知儿歌的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儿歌,名字叫《跷跷板》,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内容?好吗?

  指导重点:辨认“向上、向下”的小箭头标记。

  2、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一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一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高,翘得低。翘得低低,我是鱼哟,鱼儿游游到河底。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鱼儿游游到河底”。

  3、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二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二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低,翘得高。翘得高高,我是鸟哟,鸟儿飞飞上树梢。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鸟儿飞飞上树梢”。

  三、尝试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指导重点:尝试运用“手臂舒展、侧身摆动、下蹲和起立”等身体动作,匹配教师和幼儿集体进行念诵儿歌的速度,合拍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活动延伸】

  1、尝试将《跷跷板》的儿歌念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进行复习和巩固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念诵儿歌的节奏、速度和韵律美。

  2、在幼儿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朗诵儿歌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学唱“跷跷板”的歌曲,并在班级表演区投放“小鱼、小鸟”的头饰进行分组表演,有的放矢地提升小班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

跷跷板教案【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