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经典6篇】

时间:2015-08-06 08:17: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一

主题:古诗词赏析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以《静夜思》为例,通过导入、赏析、理解、感悟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静夜思》的全文,引导学生猜测诗人的心情与所处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赏析:逐句解读《静夜思》,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与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美感。

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与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感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引导学生表达对《静夜思》的理解与感受,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背诵并写下对其的感悟与理解,以展示在下节课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赏析《静夜思》,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二

主题:散文阅读与写作

教学目标:通过散文阅读与写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以《窗外的世界》为例,通过导入、阅读、分析、写作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与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窗外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对窗外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阅读:学生阅读《窗外的世界》,通过朗读、理解、分析等环节,帮助学生把握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描写手法、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写作:要求学生仿照《窗外的世界》,写一篇自己的散文作品,展示对窗外景色的观察与感悟,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自己的散文作品,准备在下节课中朗读并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散文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学修养。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3分钟)

  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出示听读要求:

  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生字词教学

  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20-25分钟)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环节三:感悟主题,体会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3-5分钟)

  1、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知错就改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学环节四:说说写写,拓展延伸。(5分钟)

  说一说:

  在跟家人和同学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他人的经历,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七、教学反思

  1、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对学情的把握还很有欠缺。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给予学生熟悉文本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听一遍再快速地读一遍,对课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后面的质疑和释疑环节学生很难做到自主发现、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学”体现得不明显,学生提问往往问不到点子上,释疑更难以把握课文意蕴。

  2、整堂课的教学,事实上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得少。一是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深,致使很多问题最后变成了老师的讲解;二是老师心太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而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匆匆抛出答案。事实上是理念上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

  综上两点,的问题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未转变,仍是教师操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上,应尽力的改变自己惯用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急,不躁,让学生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学习和领悟。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努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设想:

  《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用简洁语言归纳)

  讨论并归纳:声、形、斗、食、居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明确: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或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总结指导。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我们应该去读读《昆虫记》,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富有爱心。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B案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__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2-3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课文呢?请看:

  二.显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段。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2-3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2-3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背诵2-3段)。

  (一)先学。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2-3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二)后教。

  1、学生齐背第2-3段。

  2、互背。

  3、指名背。

  五、当堂训练:

  完成课后的习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