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优秀3篇)

时间:2014-07-03 02:40: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篇一

探究DNA分子结构与功能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和功能;了解DNA的复制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2. DNA的复制过程。

三、教学内容:

1. 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双螺旋结构、碱基对配对规律等;

2. 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等;

3. DNA的复制过程:半保留复制、复制酶的作用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DNA的结构模型引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引导学生认识DNA的重要性。

3.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DNA复制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DNA复制过程的理解。

4.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DNA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五、教学资源:

1. DNA结构模型;

2. DNA复制实验材料;

3. 案例分析资料。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习题;

2. 撰写实验报告。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篇二

探究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了解细胞分裂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动态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认识生命的奇妙与神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2. 细胞分裂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

1. 有丝分裂的四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2. 减数分裂的两个阶段:减数分裂I和减数分裂II;

3. 细胞分裂的重要性: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修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引起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细胞分裂的重要性。

3. 观察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让学生亲眼见证细胞分裂的奇妙过程。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细胞分裂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五、教学资源:

1. 显微镜;

2. 洋葱根尖细胞标本;

3. 细胞分裂视频。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习题;

2. 撰写观察实验报告。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篇三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C:理解)。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C:理解)。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 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方案

  (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三、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突破策略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进行讲解。

  (3)应用遗传定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具准备:

  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2.豌豆各种相对性状挂图;

  3.对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4.投影仪;5.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并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且做好笔记。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做题思维训练。

  六、课时安排

  3课时,讲课2课时,实验1课时(也可根据情况把实验内容在讲授课时进行)。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前面学习了遗传物质DNA及其基本单位--基因,知道它的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它的.表达使亲代和子代相似。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过程中有没有一定的传递规律呢?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阅读教材P4~5。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

  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略)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请问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

  [三]教学目标巩固

  1.孟德尔杂交试验选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2.什么是相对性状?拟人为例举例子。

  3.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的是

  A.狗的长毛与黑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答案:1.略 2.略 3.D

  [四]布置作业

  1.P8练习题第一题。

  2

  .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 ( ) B.羊的白毛与牛的黄毛 D.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甜玉米果穗上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显性性状 B.相互混杂 ( ) C.非甜是显性性状 D.相互选择

  分析: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之间相互授粉,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现为非甜,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甜玉米的果穗上出现非甜籽粒也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

  答案:C

  3.玉米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矮秆玉米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高秆,使其自交得到F1植株是( )

  A.高矮之比是1∶1

  C.高矮之比是3∶1 B.全是矮秆 D.全是高秆

  分析:生长素作用于植物,促使细胞体积的增大引起植株快速生长,但不影响内部基因组成,因此,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的高秆玉米仍然受隐性基因控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B

  总结

  这节课要重点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理解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掌握子二代的性状分离。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